《学仙二首(其二)·[唐]韦应物》原文与赏析
[唐]韦应物
石上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
岂不见古来三人俱弟兄,结茅深山读仙经。
上有青冥倚天之绝壁,下有飕飗万壑之松声。
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之兄诵读。
读多七过可乞言,为子心精得神仙。
可怜二弟仰天泣,一失毫厘千万年。
韦应物学仙二首,第一首写“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千钧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存道忘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云气冉冉渐不见,留语弟子但精坚。”
这第二首,紧承前首之意,叙说古时候有兄弟三人,抱定宗旨赴深山学仙,诵读仙经。到了清幽的深山后,唯见绝壁悬崖倚天而立,万壑松声哗哗不绝。这里是神仙洞天,却又寂寞难忍,然而凡人想学仙成道,又必须在这岑寂的环境中专心苦读。仙人为了试探他们三人的诚心,变为白鹿和他们嬉戏。结果两个弟弟贪玩和白鹿嬉玩,大哥却志如磐石,心旌不动,诵读如故,终于“心精得神仙”,乘云升天,两个弟弟只得仰天大泣。毫厘之差,人间仙界自此永远相隔。
这故事是为说理服务的,意在说明“石上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平地掏井也得数丈才能见水,何况石上凿井。石上凿井,石既坚且深,要挖到水,绝非易事,没有决心,就不能专心和有恒心,否则便会半途而废,甚至在“欲到水”时“惰心一起中路止”,功亏一篑。专心和恒心犹如人到目的地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学仙诗的第一首中写的能成仙的那个道士,也是“千斤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这么“存道忘身”地苦修诚炼才得成仙的。
这首诗给人的启示就是:不管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还是建百世功,立万代业,都需要有专心和恒心。
-
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无属桂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焉缴??⒔椋?啡瓜??非邋?T腹?蛇⑷矣呐澹??补路祭辖П摺
-
萧索穷秋月,苍茫苦雨天。泄云生栋上,行潦入庭前。--白居易苔色侵三径,波声想五弦。井蛙争入户,辙鲋乱归泉。--王起高霤愁晨坐,空阶惊夜眠。鹤鸣犹未已,蚁穴亦频迁。--刘禹锡散漫疏还密,空濛断复连。竹沾
-
韩愈 天以唐克肖其德,圣子神孙,继继承承,于千万年,敬戒不怠,全付所覆,四海九州,罔有内外,悉主悉臣。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收功,极炽而丰。物众地大,孽牙其间。肃
-
天公号令不再出,十日愁霖并为一。君家有田水冒田,我家无田忧入室。不如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惟两膝。沿流不恶泝亦佳,一叶扁舟任飘突。山芎麦麴都不用,泥行露宿终无疾。夜来饥肠如转雷,旅愁非酒不可开。杨生自言
-
【注释】:原题:十月七日,毛主席书来,有“尊诗慨当以慷,卑视陈亮陆游,读之使人感发兴起”云云。赋赠一首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本家晋阳,官徙绛郡(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拂衣辞
-
?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
-
这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风味的词。发端三句指出分别的地点、时间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县,渝州附近,周代为巴子国,与巴东、巴西合称三巴,三巴都可以称巴山。先说眼前巴子城头碧草萋萋,正是“斜阳暮暮长安道,是离人断
-
《豆蔻·槟榔屿杂诗·咏豆蔻》咏豆蔻诗鉴赏 丘
-
作者: 张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