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杂谈

寓言“北人学没”注释、翻译和解说

作者:admin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2024-04-29 阅读:0

本文通过苏东坡全集·日喻中的寓言故事,揭示了实践和经验在认识事物规律中的重要性。故事中描述了南方人从小与水为伴,因此掌握了水的特性,而北方人虽然勇敢却因缺乏经验而在水中溺死。这告诫人们,要真正理解事物,必须亲自实践并从中获取经验,否则容易陷入误区。因此,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注重实践,避免纸上谈兵,同时也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积累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规律,避免犯错误,并取得成功。

南方多没人①,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②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③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而不识水,则虽壮, 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 问于没人, 而求其所以没, 以其言试之河, 未有不溺者也。

——苏东坡全集·日喻


【注释】
①没人:能潜水的人。②苟然:随便。③道:特性,规律。
【意译】
南方多有会潜水的人,他们一直和河水在一起,所以七岁就能徒步过河,十岁就能游泳,十五岁就能潜水了。潜水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会的,必须掌握河水的习性、规律。天天和河水打交道,才能十五岁就掌握它的规律,如果生来就不知道河水是怎么回事,那么即使到壮年,还是看到舟船就害怕,所以那些勇敢的北方人,向会潜水的南方人讨教潜水的道理和方法,就按照他们说的到河里试着潜水,没有不淹死的。
【解说】
这是“扣盘扪烛”的姐妹篇。如果我们从表面考察,“扣盘扪烛”可说是作者提炼生活现象虚构出来的,而“北人学没”的故事则是生活实录,只要是稍稍关心社会新闻的,每年夏日都会听到学游泳而溺水的消息。然而,正因为司空见惯,人们也就熟视无睹。寓言作者偏能道人人心上所有而笔下所无,隐寓了极其深刻的道理,这就难能而可贵了。“扣盘扪烛”告诉人们,自己没有切实观察体险,勉强求之于他人,从而猎取一鳞半爪的“知识”,再用来认识事物,认识生活,必定像眇人那样闹笑话。本篇寓言则更进一层,要求人们直接去接触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实际,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并且要善于做到这一切,不能像对河水缺乏具体体验和了解的北人那样去盲目实践,否则就会吃力不讨好,连性命也搭上。要想学以致道,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游泳,最终到达彼岸,就必须“日与水居”,循序渐进,就必须亲自实践且善于实践。“眇者”和“北人”是不足取的,不可学的。但这是易于见到而难于认识,更难于避免的。作者为人们指出且以寓言这种较为醒目的形式表现之,以期引起人们关注。
【相关名言】
一知半解是危险的。
——英国谚语
事实上, 人在学术方面是不懂什么的, 经常实践是必要的。

——德国·歌德

猜你喜欢
  • 寓言“罔两问景”注释、翻译和解说

    罔两 ① 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 ② 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 ③ 蜩翼 ④ 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庄子·齐物论》

  • 祖咏《终南望余雪》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题解】 本诗是祖咏应试时所作。本来应该按照规定写成五言六韵的律体,但他却作了这四句就交了卷。有人问他何故,他说意已

  • 杜牧《送刘三复郎中赴阙》全诗赏析

    横溪辞寂寞,金马去追游。好是鸳鸯侣,正逢霄汉秋。玉珂声琐琐,锦帐梦悠悠。微笑知今是,因风谢钓舟。

  • 福克纳,威廉作品分析

    【生卒】:1897—1962【介绍】: 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迷惘的一代”*和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 福克

  • 《这边风景》作品解读

    小马哥:

  • 孟浩然《自浔阳泛舟经明海》全诗赏析

    大江分九流,淼淼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品赏析[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2.忆:想念。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4.异乡:他乡、

  •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赏析》

    “江南江北愁思”两句,意思是说平生行遍江南江北,积累起来的许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暂时忘却吧。借酒消愁本来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为甚。但作者哪里来这么多“愁思”,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一是自伤飘泊无定,二是慨叹中原未复。这就是有点有染的写

  • 鲁迅《“吃白相饭”》散文全文

    “吃白相饭”要将上海的所谓“白相”,改作普通话,只好是“玩耍”;至于“吃白相饭”,那恐怕还是用文言译作“不务正业,游荡为生”,对于

  •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题解】 这是李白46岁时所作。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四月)李白与杜 甫在东都洛阳相识。此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此诗是李白与杜甫同游齐 鲁后,于鲁郡东的石门山与杜甫分手时写的送别诗。这是一首充满真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