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杂谈

用到通感手法的古诗词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用到通感手法的古诗词

1.古诗词中运用通感的句子

利用通感的诗句: 1、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附录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鉴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赏析】: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

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

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

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附录2、石柔的绝句赏析 绝 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 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

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

杨花随春风飘荡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赏析] “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

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

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2.运用通感的诗句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韩愈南山诗:“或竦若惊□(雉鸣)”,“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 李贺蝴蝶飞中的“杨花扑帐春云热” 王维过青溪水中的“色静深松里”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中的“寒磬满空林” 王维山中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运用通感修辞的诗句有哪些

通感:(移就) 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方式.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

1.暗香浮动月黄昏(杜甫

2.红杏枝头春意闹.“闹”

3.西园渐绿相思

4.春风又绿江南岸 " 绿" (王安石 )

5.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

5.比喻的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运用“通感修辞”的诗句有哪些

1.暗香浮动月黄昏

2.红杏枝头春意闹

3.西园渐绿相思意

4.春风又绿江南岸

5.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

1.基本介绍

通,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照片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2.修辞作用

照片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关于“通感”的诗句有哪些

1.绝句 宋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2.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 唐 李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山园小梅·其一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3.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用到通感手法的古诗词

猜你喜欢
  • 《秋山·杨万里》原文与赏析

    杨万里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这是一首色彩

  • 韩愈《奉酬天平马十二仆射暇日言怀见寄之作》全诗赏析

    天平篇什外,政事亦无双。威令加徐土,儒风被鲁邦。清为公论重,宽得士心降。岁晏偏相忆,长谣坐北窗。

  •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赏析》

    吕温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历史人物,其文章和诗歌,都忠实地记录了他在政治斗争生涯中所留下的足迹。《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是在他初踏入仕途的那年所作,诗中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的丑恶行经,表现了诗

  • 欧阳修《浪淘沙》全诗鉴赏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赏析》

    有人批评陈亮的这首词并非“高调”,也就是说,这首词写的太直,不含蓄,因而谈不上上乘之作,其实,这种评价十分片面。一般情况下,诗词应写得含蓄,力戒平铺直叙,但不能一刀切。没有真情实感的诗词,既使写得再含蓄,也浮泛无味,直中有深情,直而有兴味,

  •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出处】唐韦应物《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 【意思】诗人与友人 在恋恋不舍中分别了,船已离扬子津岸边,向洛阳进发愈行愈远,渐渐 隐没在烟雾中。

  • 《泾溪》禅思哲理诗赏析

    泾溪杜荀鹤①泾溪石险人兢慎②,终日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注释】①杜荀鹤:见《赠质上人》。②兢慎:小心谨慎

  •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季氏》是经典散文之一,讲述了孔子与弟子讨论礼仪的对话。全文注释详尽,翻译准确,并分析了文章中蕴含的智慧。这篇文章使人更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也让我们认识到礼仪对于塑造人格的重要性。

  • 小说《火纸》原文和鉴赏

    贾平凹 一 崖畔上长着竹,皆瘦,死死地咬着岩缝,繁衍绿; 一少年将竹捆五个六个地掀下崖底乱石丛里了,砍刀就静落草中,明亮亮的,像失遗的一柄弯月。现在是汉江垂暮时分,半天劳作可以暂作歇息,少年便从一石板

  • 典故“韦郎”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 唐范摅 《云溪友议》卷三:韦皋昔游江夏,止于姜使君之馆。姜氏孺子曰荆宝,已习二经,虽兄呼于韦,而恭事之礼如父也。荆宝有小青衣曰玉箫,年才十岁,常令只侍于韦兄,玉箫亦勤于应奉。后二载,姜使君入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