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原文及赏析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原文及赏析
原文: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译文
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
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
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
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
注释
⑴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时候。
⑵觉(jué):睡醒。
⑶繁露:浓重的露水。
⑷临:面对。
⑸西园: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⑹东岭:指住处东面的山岭。
⑺泠泠(ling灵):形容声音清越。
⑻逾(yú余):更加。
⑼时一喧(xuān宣):不时叫一声。
⑽倚(y?乙):斜靠着。
⑾楹(yíng营):房屋的柱子。
⑿旦:天明、天亮。
⒀言:说。
赏析:
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他终于在潇水西冉溪畔购得一地,经过疏泉穿池,构亭筑屋,终于与农圃为邻住了下来,还自己经营了菜园,“甘为永州民”。并与一位身份较低的女子结合,生了女儿。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当写于在这期间。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四野万籁无声,窗外亮如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环境非常寂静。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泉响”,“鸟喧”采用可通感的手法,从听觉角度来表达。“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边破晓。“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渊明、韦应物之超脱。
-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高适的诗句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上一句:汉家烟尘在东北
下一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翻译:
汉家的烟尘飘荡在东北,汉将离家剿灭残贼。
男儿自当崇尚横行豪气,天子非常赞赏他们。
【诗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出处】唐·高适《燕歌行》。【意思】 汉 -
逝者绝影响,空庭朝复昏。家人哀临毕,夜锁寿堂门。无妻无子何人葬?空见铭旌向月翻。
-
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
【诗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出处】唐王维《终南别业》。 【译注】兴致来时,一人独往山中,那怡人悦目 的事,只有自己才知道。用婉曲手法,从侧面表现诗人对恬静生活的热 爱。今天可借以表现个人的兴趣、
-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柳子厚辩晏子春秋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
-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① ,号曰有巢氏 ② 。民食果蓏蚌蛤 ③ ,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
-
【原题】:赵季茂遗予郭索侑之以诗予早上亦遣山肴两介盖相与驾肩也因和二首
-
寂寞空城在②, 仓皇古董迁③, 头儿夸大口④, 面子靠中坚。 惊扰讵云妄? 奔逃只自怜: 所嗟非玉佛⑤, 不值一文钱。 【注释】 ①本诗作于1933年1月30日,见《南腔北调集学生和玉佛》: 三十日,
-
凄清冬夜景,摇落长年情。月带新霜色,砧和远雁声。暖怜炉火近,寒觉被衣轻。枕上酬佳句,诗成梦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