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杂谈

我要听杜甫的石壕吏这首歌,石壕吏是一首什么诗???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我要听杜甫的石壕吏这首歌,石壕吏是一首什么诗???

石壕吏是一首什么诗???

=====================古体诗 也是一首即事感怀诗明显以时间为顺序=========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2,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4。 一男附书至5,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6。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7。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8。

急应河阳役9,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0。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1.石壕村:今河南省陕县东七十里。

2.逾:翻过。3.一何:何等,多么。

4.致词:述说。邺城: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

5.附书:捎信。6.且偷生:苟活。

长已矣:永远完了。7.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8.老妪:老太婆。请从吏夜归:请允许我跟你去。

9.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10.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导读〕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

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

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

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

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

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

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

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唐诗三首部编版8下(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石壕吏作者唐代杜甫,原文如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白话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白话文:差役喊叫的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的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白话文: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白话文: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白话文: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白话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唐代杜甫,原文如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白话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白话文: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白话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白话文: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白话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白话文: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话文: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卖炭翁作者唐代白居易,原文如下:

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白话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白话文: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话文: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扩展资料

杜甫轶事: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

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石壕吏是苏轼在安史之乱前作的一首什么诗

是杜甫做的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得是多么得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人了,只有个吃奶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去河阳服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深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石壕吏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希望能帮助到你。

杜甫石壕吏全文翻译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我要听杜甫的石壕吏这首歌

猜你喜欢
  • 赵丽宏《一部书稿的前世今生》

    2017年5月的一天,收到一封寄自河南安阳的书信,来信者是与我素昧平生的张平治先生。他在信中说,多年来他一直在关注、研读我的诗歌,并正

  • 李白古诗词地图(地图里的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李白古诗词地图,内容包括地图里的古诗词,李白是哪里人具体在现在地图上的那个位置,李白作品的位置。曾经有人把李白杜甫等古代诗人一生的足迹做成了地图,结果发现每一位诗人,简直都是资深的旅行家!从烟波浩渺的东海,到白雪皑皑的天山,从繁华喧

  • 白居易《建昌江》全诗赏析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忽似妄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 作品赏析【注释】:白居易作此诗时,正谪任江州司马,因公到江州附近的建昌江去,以渡口所见所感,写下了这首绝句。诗表面上写渡口风光,其实蕴

  • 元明清词三百首之《暗香 朱彝尊》鉴赏

    红 豆 凝珠吹黍,似早梅乍萼,新桐初乳。莫是珊瑚,零落敲残石家树?记得南中旧事,金齿屐、小鬟蛮女。向两岸、树底盈盈,抬素手摘新雨。 延伫,碧云暮。休逗入茜裙,欲寻无处。唱歌归去,先向绿窗饲鹦鹉。惆怅檀

  • 《淮南子》舜耕历山 全文、注释、鉴赏

    〔原道训〕 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墝埆 ① ,以封壤肥饶相让 ② 。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 ③ ,以曲隈深潭相予 ④ 。当此之时,口不设言,手不指麾 ⑤ ,执玄德于心而化驰若神。使舜无其志

  • [西班牙]马·巴尔加斯·略萨/著朱景冬/译《移民》全文赏析

    移民[西班牙]马·巴尔加斯·略萨 著朱景冬 译作者简介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原为秘鲁作家,1990年竞选总统失败后移居西班牙

  • 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尽心”说本质上并不表现为对外物的疏离,相反,却以物我一体、心物一体为基本观念。所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天地万物以为心”亦即物我一体、心物一体。但这是需要证明的,阳明是从下面三个层面来证明的:

  • 岑参《句》全诗赏析

    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第二百零二卷

  • 未有尊师之君而不圣贤者,未有重道之臣而不忠良者。|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未有尊师之君而不圣贤者,未有重道之臣而不忠良者。》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宋词典故“身世两聱牙”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身世两聱牙 【出典】 《文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