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祭妹文》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袁枚
【原文】:
乾隆丁亥冬(1),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之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2),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3),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4),致孤危托落(5),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6),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7)。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8)。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9),温缁衣一章(10)。适先生爹户入(11),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12)。汝在九原(13),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14)。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15),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知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16),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17),罗缕纪存(18);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印证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19),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20)。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21);汝嫂非不婉嫕(22),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23),犹尚殗殜(24),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25),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26),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27),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28),汝以辰时气绝(29);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30);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31),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32),一为阿兄侍者陶氏(33)。羊山旷渺,南望原(34),西望栖霞(35),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36)。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37),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四十岁时绝意仕宦,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修筑园林,称随园,终老于此。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论诗主张“性灵说”,反对模拟唐宋,提倡写真性情,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小仓山房诗文集、 随园诗话等。
【鉴赏】:
自韩愈祭十二郎文问世,后人多有模仿,而以欧阳修泷冈阡表和袁枚的祭妹文为最著名。
祭妹文与祭十二郎文一样,通过一些日常琐事来表达对于逝去亲人的哀思。袁枚按着时间的顺序,从素文小时候的种种趣事写起,中间渗透着兄妹之间深挚的感情。从这些琐事的叙述中,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子的形象呼之欲出。作者回忆起儿时温馨的往事,想到如今人已亡去,再见不能,自是更添悲苦。同时又自责于使素文识诗书之过,其中蕴含着对于封建礼教的怀疑。接着作者又叙述了素文归家之后的情形,突出表现了素文和自己的亲厚,对自己的关心照顾,这样,作者的悲痛就有了有力的根据,而绝非故作姿态。
作者在文中把感情表现的十分细腻感人。袁枚主张写“真性情”,而他对素文的感情就是发自内心的,这些都从作者的笔端倾泻而出。他选取了一些细小的事情,而越是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越能体现出对亲人的怀念之深之切。作者写素文处处联系着自身,写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在袁枚笔下表达得曲折细致,感人肺腑。如写见素文归来时的悲喜交集,素文临终前自己的预感以及自己祭奠素文后屡屡回头不忍离去的情状等,都异常真切地表现出了对于亡妹的哀悼和内心的痛楚。
这篇文章情辞悬切,如与素文对面而坐,款款叙家常之语,写到哀痛处,时时发出悲凉惨切之音,整个文章充满着一种深深的追念和哀思,使人读来不觉恻然。
-
绝圣弃智 ①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 ② ,不足。故令有所属 ③ :见素抱朴 ④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⑤ 。 〔注释〕 ①圣:《说文》:“圣,通也。”此处“
-
【提示】 所谓“封禅”,原是古代两种特殊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君主即位后,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表示报答上天之功,称为“封”;又在泰山下的小山梁父山上分划区域祭地,表示报答大地之功,称为“禅”。这是帝王礼
-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本周,我读的书是《
-
古文观止·李佳·郑康成画像赞并序 光绪丙申,
-
三军喜气铄飞花,睡起空惊月在沙。未集骅骝金騕褭,故残鳷鹊玉横斜。偶还仗内身如寄,尚忆江南酒可赊。宣劝不多心自醉,强扶衰白拜君嘉。
-
久苦赵盾日,欣逢傅说霖。坐知千里足,初觉两河深。破屋常持伞,无薪欲爨琴。清诗似庭燎,虽美未忘箴。
-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群隮相应和,勇往争骖驔。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雁没失东岭,龙腾风西龛。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暴雨破坱圠,清飙扫浑酣。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五老数松
-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折杨柳》是古横吹曲名,起先多叙出征兵阵之事,辞多哀苦;后更突出亲朋情友别离寄思的内容,不再限于
-
罢相李適之①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②。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注释】①李適之,一名昌,恒山王李承乾之孙。《全唐诗》录诗二首。②
-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