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杨雪《人间桃花源》散文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杨雪《人间桃花源》散文鉴赏

在川南古蔺双沙,有一处人称桃花源的地方,那便是陈坪村下辖的蜂岩古村庄,2018年被国家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现有69户人家,近300号人口。该村庄吴姓占比百分之九十九,据说吴姓先祖从明末开始在此定居繁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始有此规模,不能不让人感叹。

我去该村庄考察,即便去年水泥路已硬化修通,也不得不让人惊叹此路的艰险难行:山势陡峭、刀砍斧劈、路窄坡陡、急弯险峻。可想而知,在公路未通达之前,在重重群山的围困中,此地的闭塞,真乃世外桃源之地矣。

此村落离陈坪村村委会有十多公里,距古蔺双沙镇四十多公里,公路未通之前,村庄里大多数人都未去过镇上,祖祖辈辈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村庄背靠凤凰山,右有猪嘴岩,左临猴精岩,下有象鼻子山,在四围高峰怀抱里,古村宁静、祥和、安谧。清澈、平静的范家河从远方麻城高山下缓缓流来,滋养了古村落的土地、庄稼和生命,也由此给古村落带来了灵性。凤凰山腰的无数梯田、稻谷,一年又一年的饱满、清香,成为吴姓人家能够生存的首要条件。由此花卉植物葱茏茂盛,芬芳迷人。村前山梗上的那颗黄果树,早已枝繁叶茂,根深腰壮。据说村落有多久的历史,这颗黄角树便有多久的历史。现在,村里人把它更名许愿树,众多条状型红绸系于它的枝条上,显示众多生灵对它的尊重和爱戴。自然的神灵在这棵树上展示了它浓郁、沁人、荫庇的和谐,让我感知了它的宽容和良善。当我在树前祈祷,我瞬间感知了自然的宏阔,云涛如河流,汹涌向前,万道霞光洗涤着我的灵魂,让我心境明亮而彻悟。

明末时期,朝廷无能腐败,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吴氏先祖预感明朝将亡,为了族群的安危和血脉的延续,故几经勘寻,最后选定蜂岩为落脚避世之地。其实,吴氏先祖,在整个明朝时期,是从江南一带征召入伍,随明军平定边疆之乱而享有军功之人,从士卒升为将军,长期世袭爵位俸禄而驻守边疆。在世事变迁、朝代更替过快的岁月,个人纵有盖世武功和谋略超群的才能,在时代洪流面前,也实属无回天之力的无奈。

我在古村落徜徉,青石板和青石、鹅卵石铺就的街道,木板门和木板墙面,斗拱穿梁的房屋和沉重石柱,雕花廊辕和门窗,青瓦天井,磨盘,丰谷车等等,无不让我感叹唏嘘。

这种沉寂,怡人、舒爽,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令我羡慕。我在吴华永家院子的木墙上,看见那些圆木蜂筒,想那蜂蜜应该是上等佳品。老吴的老伴看我喜欢,便拿了一罐让我品尝。传说多年前,吴氏先祖定居此地不久,发现附近山崖上有一窝野蜂,族人便把他们捕来家训,训化后,野蜂产的蜂蜜非常可口,吴氏族人将此作为当地一大特产,自产自食,为了感恩,特将此地改名蜂岩村。久之,蜂岩蜜果远近闻名,慕名购之者络绎不绝,无奈产量少,远远供不应求。据说,村庄附近的猴精岩还出产灵芝,但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植物花卉在这里四季绽放,又远离城镇人烟,为蜜蜂的生存、采粉、酿造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春夏之交,野樱桃花,野酸梅花、香花刺、羊屎条、杜鹃、千里光、蒲公英、油菜花、脆红李、甜橙、豌豆、胡豆等花卉争相绽放于山岭坡头,田埂河岸,沁人心脾的多味芬芳惹得蜜蜂们争先恐后辛勤劳作,生怕辜负了时光的美好和上苍的恩赐。而秋冬之季,茂果花、沙虫叶、黄果花、稻花又接踵而至,为蜜蜂们的再度辛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此美好的环境,所酿造出的蜜汁,非上等有机绝品,不为人道矣。

在古村落,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吴家祠堂,祠堂名三让堂,是一座诺大的木质堂屋。在这里,你能了解到吴氏宗亲的来龙去脉,也能知晓蜂岩村吴氏一族的前世今生。

吴氏缘起,实乃秦伯始。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商衰周强,古公生子三,长秦伯、次仲雍、三季历,而历生子昌,有盛德,古公欲传位季历以及昌。后秦伯窥其意,便与弟仲雍托为采药,逃往荆蛮,断发文身,示不可用。这是一让,表明绝不争王位的决心。及古公卒,秦伯仲雍归国赴丧,哭立于门外不立,这是二让,再次表明自己的决心。丧事毕,复还荆蛮,季历立。这是三让,故先圣孔子都称秦伯为至德。至天下一统后,昌封秦伯之逃荆蛮地为吴,立为吴秦伯,由此,吴姓实始秦伯,为始祖云。

之所以要说起上面这个故事,是因为与下面的文字有关。

前面讲过蜂岩村落的吴氏一族,其先祖系明代因平定边乱有功而世袭传世的,后因避乱而移居于此。但其族训家风一直秉承了吴氏先祖的优良传统,所以族人历经几百年时光的汰洗,依旧枝繁叶茂,长盛不衰。

以文武德功忠孝信七字为族训的人生宗旨,在封建社会的族训里,应该是伟大而崇高的,难怪明代学者杨继盛在读到这部吴氏族谱时,连称“如获奇珍”。要知道,吴氏族谱还在宋徽宗时。便得到了圣上首肯,并诰封修缮公之于众。这种族训家风的遗传教育,应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的补充,实乃在昌明社会里,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当社会嬗递,吴氏族群在明末与国家一起遭遇不幸之时,在蜂岩村定居并稳定下来以后,其先祖审时度势,又对族训家风进行了增删:但愿吾家子孙,耕者勤南亩,则衣食有资,读者苦难窗,而科甲有望,敦孝悌,尽忠恕,循循于规矩之中,存礼仪、养廉耻,兢兢于礼法之内,护祖著,惊宗族,勿为其所不为,勿欲其所不欲,庶几根深叶茂,而后之子孙渐昌大矣。

其一脉相承的人文追寻,忠厚仁义的不二选择,谦让奋进的传统美德,礼法遵循的长短尺度,在吴氏宗族中都得到了切切的践行。

一九三五年的春夏之交,一支紅军小分队路过蜂岩村,受伤的红军战士郑礼龙只得留下养伤。是吴华永的父亲等众乡亲,收留并养好了江西红军郑礼龙的伤病,无法找到大部队的郑礼龙,被乡亲们热情收留,他以一手熟练的编制手艺,教会了乡亲们编竹筐、竹篱等农用和家用竹器,至今,老吴家里还保存了多件郑礼龙老红军留下的竹器,那不仅仅是一件件精美的竹器,更是红军与干人的深情见证,是历史回声中最动人的一幕。

因为郑礼龙不仅教会了乡亲们手艺,还向乡亲们传输了红军思想,要让全天下穷人吃得起饭、穿得起衣、住得上房,人人平等的社会思想。老吴的父亲因此积极进步,解放后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平匪患、搞土改,后来还当上了人民政府的副乡长。改革开放,精准扶贫,如今公路修进了蜂岩村,吴姓人家的乡亲们,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种甜橙、养蜜蜂、搞旅游……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不变的,唯有那族训家风中流淌出来的和睦、良善、谦和、热情与笑脸。

猜你喜欢
  • 关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古诗词,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描写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古诗词精选。834589429?si=1春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总把)2、中秋《月下独酌

  • 苏轼《柏》全诗鉴赏

    故园多珍木,翠柏如蒲苇。幽囚无与乐,百日看不已。时来拾流胶?一作肪?,未忍践落子。当年谁所种,少长与我齿。仰视苍苍干,所阅固多矣。应见李将军,胆落温御史。问渊明?或曰:东坡此诗与渊明反,此非知言也。盖

  • 《尔雅注》序 赏析和解读

    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①,叙诗人之兴咏 ② ,总绝代之离词 ③ ,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 ④ , 六艺之钤键 ⑤ , 学览者之潭奥 ⑥ ,摛翰者之华苑也 ⑦ 。若乃可以博物 ⑧ , 多

  • 李云《成都,一座诗意的城池》散文鉴赏

    成都历来是出产诗人和聚集诗人的地方,“文宗自古出巴蜀”“自古诗人例到蜀”所说的“蜀”都是指成都。文翁、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

  • 《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赏析》

    词的上片从回忆往日的军营生活写起。“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记当日”点明这里所写的是对往事的回忆。诗人回忆开始担任军门工作时的威武的景象。“金甲雕戈”,形容武装的壮丽。“辕门初立”,是说开始担任军门工作。时李珏出任江淮制置使,节

  • 《淮南子》秦穆公失马 全文、注释、鉴赏

    〔氾论训〕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 ① ,野人得之 ② 。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 ③ ,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 ④ 。处一年,与晋惠公

  • 曙光在头上,不抬起头,便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

    《曙光在头上,不抬起头,便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 指奋发向上,就能看见光明的前程;没有追求,只能沉迷于物质享受。鲁迅《“圣武”》:“他们因为所信的主义,牺牲了别的一切,用骨肉碰钝了锋刃,血液浇灭了烟

  • 《安公子·弱柳丝千缕赏析》

    怀人之作,在古诗词中是多得数也数不清,要做到不和别人雷同实在不容易。袁去华这首《 安公子》就以其构思别致、章法新颖而独有特色。   这首词从写初春景色入手:那嫩黄色的新柳带来万物苏生的消息,同时也使词人胸中思家的种子急剧萌芽,生长。看见

  •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名言: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注释: 出纳: 偏意于出。有司: 古管事者之称, 职务卑微。戒: 申戒。慢: 懈

  • 古籍名著《警世通言》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警世通言》,40卷,话本小说总集。明冯梦龙编纂。此书为《三言》的第2辑,据金陵兼善堂刻本无碍居士序,知刻于天启四年(1624)。原刻不署撰人,仅题“可一主人评,无碍居士校”;知为冯梦龙纂辑,论述已见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