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国语·里革论君之过》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国语·里革论君之过原文鉴赏
晋人杀厉公①,边人以告,成公在朝②。公曰:“臣杀其君,谁之过也?”大夫莫对,里革曰③:“君之过也。夫人君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邓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④,民旁有患无由省之⑤,益邪多矣。若以邓临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专,则不能使,至于殄灭而莫之恤也,将安用之?桀奔南巢⑥,纣踣于京⑦,厉流于彘,幽灭于戏⑧,皆是术也。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行而从之,美恶皆君之由,民何能为焉。”
【注释】 ①杀厉公:晋国的卿大夫乐书、中行偃等指使程滑杀死了晋厉公。厉公:晋国国君,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73年在位。②成公:鲁国国君,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73年在位。 ③里革:鲁国太史。 ④回:邪。 ⑤慝(te音特):邪恶之人。 ⑥桀:夏桀。南巢:地名,今安徽省巢县东北五里。 ⑦踣:死。 ⑧幽:周幽王。戏:地名,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
【今译】 晋国的卿大夫乐书、中行偃等人指使程滑杀死了晋厉公,鲁国边境上的人上报此事,鲁成公正在朝中。成公说:“臣民杀死他们的国君,是谁的过错?”大夫们没人回答。里革说:“是国君的过错。做国君的人,他的权威很大。失去权威以致被杀,表明他的过错太多了。并且国君是要统治人民并纠正他们的邪恶行为的,如果国君放纵自己的邪恶而且抛开治理人民的事务,有邪恶的人又不能明察出来,就增加了更多的邪恶。如果用邪恶来统治人民,陷入其中不能振救,任用善人不肯专一,就会无济于事,到了人民已经面临死地时还不能体恤民生,还用国君干什么?夏桀出奔到南巢,商纣王死在京城,周厉王被流放到彘地,周幽王被杀死在戏,都是这种原因。国君,是人民的川泽。人民的行动都随从国君而行,善恶都取决于国君,人民能做什么呢。”
【总案】 晋厉公被杀,咎由自取,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当鲁成公询问:“臣杀其君,谁之过也”时,鲁国在朝的大夫们却缄口无言。正在此时,里革一句“君之过也”,语惊四座。本文就是在这种特殊时刻、特殊情况下,以人物特殊的出场方式,表现出人物独特的个性特征。里革不仅挺身而出,而且侃侃而谈,将“君之过”的理由阐述得条条入理,使人不能不心悦诚服,其无私无畏、直言敢谏的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里革的个性如此鲜明突出,就是因为作者在巧妙的铺垫后继之以酣畅的挥写,如河流塞而后通。
-
柳条风暖会吟时,林下池边屐齿移。别後过从更疏懒,暮蝉嘹乱不胜悲。
-
【原题】:含山令尹章邦基即其所居剜山得石嵌空乃作堂於其上而目之曰玉璧窟求诗诸公予不识邦基而与其侄无为簿济之游济之索诗故为赋之
-
[原文]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苍、霜、方、长、央,阳部。)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赏析》
前人评这首诗,有的说:“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有的说:“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这都可以说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至于说它“屈曲赴题,清空一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一格”,则是就艺术特点而言的;说它“直可
-
【名句】偏何姗姗其来迟。 姗姗: 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其: 句中助词,无实意。句意: 为什么偏要来得这样迟缓呢?“姗姗来迟” 已为成语。 汉武帝 《李夫人歌》: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品赏析【注解】: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
朔空曾纪历,带地旧疏泉。色泛临砀瑞,香流赴蜀仙。款交欣散玉,洽友悦沉钱。无复中山赏,空吟吴会篇。
-
名诗《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 ① ,只身东海挟春雷 ② 。忍看图画移颜色 ③ ?肯使江山付劫灰 ④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
-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竭泽:排尽池塘中的水。薮(sǒu):指沼泽地。田:打猎。将池塘弄干了来捉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将沼泽地烧光了来打猎
-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优游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