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书
作者: 胡中山
极目的山瘦得像入冬骆驼的脊项
怪难堪却仍要肩负这一天风雨的
而你小屋的泪却接成长行
门的嘴唇紧闭
快触发太阳的愤怒呀
你发霉的记忆需要曝晒
向明
从这首诗的表层看,它描绘了一幅雨天风景:飘摇的一天风雨,极目望去,一列山如入冬骆驼的脊项,瘦弱不堪,肩负沉重的风雨。入眼,有一座小屋,孤零零地立于风雨中,雨水如泪水接成长行从屋顶流下,小屋的门闭合着,如两瓣嘴唇……
诗展示于我们眼前的画面淋漓而朦胧,就好象一幅泼墨写意,乍一看并不能领略。然而诗与画是相通的。苏东坡曾说过:“诗是有声的画,而画又是无声的诗”。透过诗歌意象组成的画面表层及诗人的画外音我们便捕捉到了诗的内在信息。
画面虽朦胧,但基调和氛围却是清楚的,即画面灰暗,基调沉郁,从画面中我们听到了风声、雨声,还听到了风雨中的声声哭泣。多么压抑的气氛,又是多么沉闷的环境,在这里只有痛苦的忍受,只有无言的苦泣,太没有自由、太难堪了!在这里人的记忆会发霉,人会窒息的!诗人不得不以强烈的画外音来唤醒这环境,他大声疾呼:“快触发太阳的愤怒呀/你发霉的记忆需要曝晒。”只有太阳才是人类的福音,故而诗人在这里欢呼太阳,希望太阳去驱散一天风雨的阴晦,去曝晒封闭中的霉气。试想,发了霉的记忆是什么?那便是过去!过去的只能成为历史,若记忆停留在过去,那就永远不会前进!社会不断来到“今天”,人类需要“明天”,而昨天只能留给历史。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不就是这种心声吗?
这首诗采用了一组象征性意象构成了一幅朦胧的画面,表达了一种宛曲的心声。尤其是意象产生的画面与诗所构成的意境相分离,表面的无联系,更给人以模糊感,从而给诗人的感情蒙上一层薄纱,造成一种神秘感。诗以画与画外音相组合的电影表达手法加强了抒写心灵的效果,恰到好处地展示了诗人内在的情感。
-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出处】唐李白《 宣城见杜鹃花 》。 【意思】在家乡蜀地曾时常听到那子规鸟的哀鸣,现今到宣城又频频见到 杜鹃花,令人念及家乡的子规鸟。想起子规的悲啼,叫一声令
-
[元]马致远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
-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出处】唐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 【意思】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全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
-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出处】唐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 【意思】两水:指安徽的宛溪、句溪。夹:宛溪与句溪在宣城东北相合, 将宣城夹在当中。明镜:形容水清澈。双桥:指凤凰桥、济川桥。
-
汝阳真天人,绢帽著红槿。缠头三百万,不买一微哂。共夸青山峰,曲尽花不陨。当时谪仙人,逸韵谢封畛。诗成天一笑,万象解寒窘。惊开小桃杏,不待雷发轸。余波尚涓滴,乞与居易穑尔来谁复见,前辈风流荆寂寞两诗
-
绮罗幕后送飞光, 柏栗丛边作道场②。 望帝终教芳草变, 迷阳聊饰大田荒③。 何来酪果供千佛, 难得莲花似六郎④。 中夜鸡鸣风雨集, 起然烟卷觉新凉⑤。 【注释】 ①鲁迅日记1934年9月29日载: 又
-
春宿左省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杜甫,本书卷二《绝句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我家衡山公,清而畏人知。臧否不出口,默识如蓍龟。擢子拱把中,云有骥AA35姿。胡为三十载,尚作穷苦词。丈夫不妄语,未效此何疑。朅来清颍上,泪湿中郎诗。怪我一年长,而作十年衰。同时几人在,岂敢怨白髭。愿
-
“八一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发表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阶段的开始。宣言坚定地呼吁工农群众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军阀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土地革命和民族独立。这一重要宣言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