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欧阳修散文名篇·答吴充秀才书》唐宋八大家名作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欧阳修散文名篇·答吴充秀才书》唐宋八大家名作鉴赏

欧阳修散文名篇·答吴充①秀才书唐宋八大家名作鉴赏

修顿首白先辈②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③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④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⑤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⑥。然读易者如无春秋⑦,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⑧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⑨。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⑩,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11}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注】

①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②先辈:唐宋应科举的士子互相推敬谓之先辈,此处作一般敬称用。③伥(chāng昌)伥:无所适从的样子。④未始:未尝。⑤溺:沉迷。⑥数年之顷尔:只用了几年的时间。顷,顷刻,短时间。⑦“然读易者句”:意谓六经各自有创意,互不雷同。⑧皇皇:奔忙不定的样子。⑨“荀卿盖亦”句:荀子先在齐国做官,后至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荀卿,即荀子,名况。⑩轩序:指屋子。轩是窗户,序是堂屋的东西墙。{11}吾子:对对方的敬爱称呼。

本文作于康定元年(1040),时欧阳修回京复任馆阁校勘。该年尚未考中进士的吴充进京赴试,及门投书给欧阳修,向他请教作文之道,欧公即以此信作答。这是一篇论文的书信,为欧阳修文论的代表作。

这篇用书信体写成的论文着重阐述了“文”与“道”的关系,欧阳修提出了自己三个方面的文论主张。其一,他反对重文轻道,一味溺于文辞,只在技巧形式上下工夫的做法,反对片面讲究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倾向,他振臂提倡重道以充文,把作品的思想内容放在首位。文中的中心论点“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强调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二,他主张文章要来源于现实,而后反映现实,促使现实改善。这种思想主要是他政治革新精神和忧国忧民思想在文学观上的体现。其三,他主张要继承前人优良文风,但是不可一味模仿,拾人牙慧,即主张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观点。

本文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说理充分,有正有反。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举出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是:孟子东奔西走,没有闲暇的时间写书;荀子早先并未写作,直到晚年才进行著述。他们留下的不朽著作,正是“道胜而文不难自至”的明证。而对于一些沉溺于为文而忽略道的修养的学者,欧阳修举出扬雄、王通等只能写出一些模仿圣人之作的人来,进一步说明只有“足道”才能有所建树,并加以总结:“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采用这种写法,就容易收到娓娓道来,服人以理,又灵动多变的效果。

此文作为一篇书信,能够有理论文的气势,论据充分,有的放矢,可以说和作者深厚的文笔是分不开的。在论证时候又能边立边破,层层推理,步步为营,可谓是欧阳修“纡徐平易,一唱三叹”风格的最佳体现。

后人评论

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卷十三:“卓然有主于胸中,而笔底又能行之以清折。看他笔笔清深,笔笔曲折。”

猜你喜欢
  • 作了父亲 谢六逸

    “抱着小西瓜上下楼梯”,“小手在打拳了”,妻怀孕到第八个月时,我们常常这样说笑。妻以喜悦的心情,每日织着小绒线衣,她对于第一个婴儿的出产,虽不免疑惧,但一想到不久摇篮里将有一个胖而白的乖乖,她的母性的

  •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出处】唐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 【意思】世上的事茫然不清,自己难 以料想,春天的愁闷使我心神黯然,独 自睡去。 【鉴赏】世事多变, 自己无法预料,眼前虽

  • 古诗词苏轼的宁可食无肉(宋朝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苏轼的宁可食无肉,内容包括宋朝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后面诗句是什么,为什么古诗词里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诗人苏轼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什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

  • 《拙叟行·[清]蒲松龄》原文与赏析

    [清]蒲松龄生无逢世才,一拙心所安。我自有故步。无须羡邯郸。世好新奇矜聚鹬,我惟古钝

  • 韦应物《杂曲歌辞·三台二首》全诗赏析

    一年一年老去,明日后日花开。未报长安平定,万国岂得衔杯。冰泮寒塘始绿,雨馀百草皆生。朝来门阁无事,晚下高斋有情。

  • 《献衷心·见好花颜色赏析》

    词写深深之恋,颇有李商隐《无题》的韵味。李诗写别后相思,希望有人传书递简:“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词写虽有青鸟传信,却仍不能相唔之苦。   作者表现这种缠绵悱恻之情,出以含蓄之笔,构思跳跃性较大,是其特征。“见好花颜色,争

  •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释义】 民间谚语。意思是: 画虎画得再像它也不是虎,了解一个人了解的再多,你也不知道他的心里想什么。 这句话的寓意就是告诫人们: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评析】 这句谚语的重点寓

  •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描述了早春时节在晋陵游玩的景象。诗中通过描绘江水的流动、山峦的起伏、花草的繁盛以及农民的辛勤劳作,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令人心旷神怡。这首诗不仅从艺术角度欣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 王举芳《放牧心灵的好去处》

    脚还没踏上兰陵的土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那首诗就跳出了我的嘴唇:“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 盖亚智慧

    盖亚是古希腊女神大地母亲的名字,本意是表达创生万物的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完整的有机体。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大气专家拉夫洛克(JamesLovelock)受盖亚含义的启发,研究了大气圈氧气和二氧化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