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杂谈

古诗词苏轼的宁可食无肉(宋朝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诗词苏轼的宁可食无肉(宋朝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

1.宋朝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2.为什么古诗词里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因为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出处】於潜僧绿筠轩——宋代: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译文】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扩展资料

1、於潜僧绿筠轩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2、於潜僧绿筠轩鉴赏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

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

3.84.为什么古诗词里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出自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超凡绝尘处有如天上的谪仙,而天真朴拙处又像一个村夫。有那种贵族式的尊贵骄气。

竹,以神恣仙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令人心驰神往;以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的情操相契合。古人有“君子比德于竹”之名言,这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相吻合,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社会伦理范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情操的写照,也是中国文化深深浸透竹的印痕之原因。

4.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该句语出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於潜僧绿筠轩,全诗原文如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白话文释义: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并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

首句是借用晋王徽之典故,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生性喜竹,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原因,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

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

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

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尾句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尾句的反语则是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5.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什么意思

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居住在没有竹子的地方。

出自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

全文如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

意思为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扩展资料: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

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竹,“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风采和品质,成为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在竹子身上,看到做人的气节和风骨,看到痴心与执着——“傲骨迎风舞”、“虚怀抱竹坚”。令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竹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到大自然中去纵情山水,是弥补心理缺陷的一种方法,可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绿竹猗猗、静谧幽雅的环境,成为理想的去处。

6.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该句语出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於潜僧绿筠轩,全诗原文如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白话文释义: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扩展资料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并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首句是借用晋王徽之典故,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生性喜竹,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原因,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此君即是竹子。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

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

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

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尾句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

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尾句的反语则是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古诗词苏轼的宁可食无肉

猜你喜欢
  • 《渡青草湖赏析》

    诗人在开端两句即点明渡湖季节,以“满”字和“平”字勾勒出湖泊春水潋滟的全景。“沅水”以下四句不仅描写洞庭湖的水势,更糅入了与之相关的动人传说,使得诗的意蕴更加丰富,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沅水是湖南西部的一条江流,入洞庭,桃源县在其左岸。“

  • 《忆秦娥·烧灯节赏析》

    这首词从上元节临安道上行人稀少,引发了他的亡国之恨,词情凄苦,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对故国的忠贞。   上片触景生情,写上元节凄凉景象。南宋都城临安,上元节多繁华热闹,《梦梁录》曾有这样的记载:“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

  • 宋词典故“芰荷裳”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芰荷裳 【出典】 《楚辞》战国楚·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释义】 屈原在《离骚》中说他“制芰荷以为衣”,意谓自保生活、品德芬芳高洁,不为浊世所污染。后因以“芰荷衣

  • 德尔泰伊,约瑟夫作品分析

    【生卒】:1894—1978【介绍】: 法国诗人、小说家。早期的作品深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德尔泰伊被称为近似超现实主义的作家。这一时期发

  • 奕譞《治家格言》原文和注释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子孙祸也少。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注释

  • 苏轼《《鸣泉思》,思君子也。君子抱道且殆,而时》全诗鉴赏

    鸣泉鸣泉,经云而潺湲。拔为毛骨者修竹,蒸为云气者霏烟。山夔莫能隐其怪,野翟讵敢藏其奸。茅庐肃肃,昔有人焉。其高如山,其清如泉。其心金与玉,其道砥与弦。执德没世,落月入地,英名皎然,阳曦丽天。旧隐寂寂,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 六月的杭州已经暑热难耐。但在清早还算凉快,尤其是位于西湖西南边的净慈寺一带,由于地

  • 国家之治,由乎政事修举;政事修举,由乎人才众多;人才众多,由乎师道得人也;必欲师道

    《国家之治,由乎政事修举;政事修举,由乎人才众多;人才众多,由乎师道得人也;必欲师道得人,必须推访延聘。》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便雅悯人的罪行

    《旧约·士师记》第19—21章 当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有住以法莲山地那边的一个利未人娶了一个犹大伯利恒的女子为妾。妾行淫离开丈夫,回到伯利恒父家,在那里住了4个月。他丈夫带着一个仆人骑着两匹驴子去见

  •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 ① ,吾常谓之知言。然经怪此意 ② ,尚未 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 自代 ③ 。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 ④ ,多可而少怪;吾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