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游天平山录》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周必大:游天平山录
周必大
五月丁亥早,范至能、颜休文相别于阊门外,唐致远联舟绕城望姑苏馆而过,八里至横塘,又数里至黄山,又数里过木渎,遂至灵岩院。至能走价送薰香、松黄新茶,其简云:“来日登天平,须攀援至远公亭及诸石屏处。白云泉,名在水品,其色凝白,盖乳泉也。张又新以虎丘石井、松江在第三、第六,而下此泉,未知如何,试一别之。向寿老欲作亭泉上,及别筑远公亭寺。石上。山路旁有石龟,极形似。向亦有名,近无知者。忠烈庙具有文正以下画象挂壁,谒之。”
丙辰早,升小车,过天平山下。岭甚峻,约数里,至白云寺。图经云:“唐宝历二年置,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本远公道场,今范文正公功德院。”寺有白乐天、苏子美、王君玉、蒋希鲁诗刻。欲因致远登山,而脚力顿疲,难之。然思至能简中语,恐遗恨他年,遂奋衣右转而上。酌白云泉,甚白而甘。蹑石磴至卓笔峰。峰高数丈,截然立双石之上,附着甚臲卼 ,疑其将坠。余如屏如矗,或插或倚,备极奇怪。
行十六七里,石愈众,而力愈惫。乃循左径访石屋,三面壁立,覆以二大石,少休其中。下至小石屋,一石覆之。又下至飞来峰,高二丈,上锐下侈,微附磐石,前临崖谷,兹其异也。又东下远公庵,一名望湖台,正直寺后。又下至五丈石,以阁石上。次至头陀岩,有盖斜蔽之。次至龟石,脊势隐起,名不虚得。此山大抵皆石也,瑰形诡状,可喜可愕。今日适疲倦,又当暑,不能穷其巅。然郡人能至予之所至者,寡矣,况游客乎?
归寺,欲拜文正及四子画象,坐待鱼钥,移时乃至。明日,盖文正忌辰云。
天平山是苏州西南郊的游览胜地。从山顶可俯瞰周围群山、田野,远眺太湖风光。
本篇作者所记系与友人范成大等在苏州相聚、相别以后,与另一位友人唐致远经由水路至灵岩院,并往天平山游历的见闻。作者按时间顺序,信笔写来,如数家珍,使人倍感亲切。
由于游灵岩院不是本文的记叙重点,只是数笔带过,而与游天平山有关的却不惜篇幅。从范成大的仆人(走价)送来的信文中,可以知道他已游览过天平山,给他印象最深的有白云泉、远公亭、龟石以及忠烈庙(即白云寺)等。从本文后半的记叙、议论来看,多处与这封信的内容遥相接榫,前后呼应,故而此信已成为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
无论范成大或周必大,攀登天平山,游观白云寺,拜谒先贤范仲淹(谥文正)等人的画象,乃是游山的重要内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受到后人的无限景仰。他的家乡人民为他在天平山上立祠祀奉,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这位忧国忧民的先贤的尊敬和怀念之情。这启示我们,进行旅游,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观赏自然风光。
从自然风光的记叙来看,作者写了白云寺及寺中诗刻、画象,白云泉水的“白而甘”,龟石的“名不虚得”等,并详尽、细致地描写了卓笔峰、石屏、大小石室等景观。文中用字十分经济,却写景如画,层次分明,使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如写卓笔峰,“峰高数丈,截然立双石之上,附着甚臲卼,疑其将坠”,生动传神。又如写龟石,“次至龟石,脊势隐起,名不虚得”,照应前文“山路旁有石龟,极形似”之语,相互补充,将龟石的形貌刻画得栩栩如生。
全文末尾一段文字,记叙了作者与友人登高揽胜以后,回到位于半山的白云寺,还坐待了一会,才由寺僧处取来“鱼钥”开门,以参拜范仲淹画象等,可见当时在白云寺中,当别有一院,为供奉范仲淹画象之所。
-
诗词鉴赏《贺新郎 ① ·刘克庄》 国脉微如缕 ②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③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
-
此词咏博山道中漫游的情景。上片先写冬春之交的博山道上,松竹横斜,雪后疏梅,白云人家,景色自然优美。再虚拟,言此风格较之于桃花源毫不逊色。下片谓流连徘徊中,不觉已日色向晚,故而旗亭赊酒,醉里归晚。最后叹老嗟衰,以不甘心只以悠游山水为生涯作
-
《先秦散文·荀子·劝学》原文鉴赏 君子曰①:
-
《词林正韵》 芰荷提月映桥西,照寂楼窗时往客。 把酒当歌,唱断青丝、多少千般恻。 笺书一笔墨,长情可奈何。灯烬蛛布织。 忽闻巷陌故人来,想奈何,想奈何,庭柯旧颜色。 琴声飘、渐渐起,风枝尧吹伊昔
-
人生有许多的错过和失之交臂,有许多的遗憾和失去,当然也有许多的感动、悲伤以及各种独特的体验及经历。每个人的记忆都是一只筛子,岁月筛
-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
-
《蓦山溪》又名《上阳春》,“赠衡阳妓陈湘”又作“别意”。这是一首赠别的词。上片写陈湘的天生丽质,豆蔻年华,而又柔情脉脉,春愁恹恹,使人魂飞心醉,我见犹怜。下片写词人载酒寻芳,临别伤怀,后约无期的怅惘心情。前者重绘形,故我绮语;后者重抒情,
-
伤心一尉便终身,叔母年高新妇贫。一片绿衫消不得,腰金拖紫是何人?
-
季札观周乐季札观周乐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题解】 鲁国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中传统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对周朝的一些典籍
-
理棹虽云远,饮冰宁有惜。况乃佳山川,怡然傲潭石。奇峰岌前转,茂树隈中积。猿鸟声自呼,风泉气相激。目因诡容逆,心与清晖涤。纷吾谬执简,行郡将移檄。即事聊独欢,素怀岂兼适。悠悠咏靡监,庶以穷日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