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翁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这篇题记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文中所言的张梦得和苏轼此时均谪居齐安(今湖北黄冈),但他们丝毫不以官场得失为介,一个于江边筑亭揽胜,一个为其亭命名“快哉”,在贬谪生涯中表现出无往而不适的士节浩气。当时正谪居筠州(今江西高安)的作者对此非常倾慕,遂紧扣“快哉”二字,酣畅笔墨,作成此文,揭示出君子处世如何自适其快的道理,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全文共分三段。在首段简要交代建亭和命名之事的基础上,作者便于第二段分两层说明快哉亭如此命名的缘由:一是可以观览江山胜景,二是能够凭吊历史遗迹。作者先运用形象的笔墨告诉人们,当登亭揽胜时,自然界的森罗万象便会涌入眼底,在南北百里、东西三十里的广大范围内,江面“涛澜汹涌”,天空“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夜有“鱼龙悲啸”,呈现着迅猛冲击的力量和激荡感奋的气势;而远处逶迤起伏的武昌(今鄂城)诸山,连绵不绝的葱茏草木,星星点点的渔夫樵父之舍,又表现出深远幽邃的气象。面对着大自然这种宏伟壮阔的场景,心地坦然的贬谪之人,自然会虚心纳物,受到一种雄浑浩博气质的感染,引出奋发振作的情绪,享受到因挣脱“小我”、忘却鄙近而带来的愉快和满足。这时,一切眼前的利害得失都随着大江东去而烟消云散了。接着,作者指出,登亭所见,不仅有江山胜景,而且有历史遗迹。这里曾是三国时代的鏖战之地,一代风流人物在此演出过惊心动魄的一幕。而今人们纵目远眺,欣赏着前人威武雄壮的剧迹,就是世俗之士也会感到愉快,更何况我辈仁人君子,岂能不因此而拓展胸襟,自致远大呢?这一段文字,可谓是寓理于景,作者将对“快哉”含义的阐释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从而启示人们超越小我,便是“快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放宽视野,对人生有新的体验和新的认识,才不会因眼前的处境而悲观颓唐。

描绘了登亭观感之后,作者又趁势生发出下面一大段议论,正面表述自己的思想。他首先就“快哉”二字的出处,引出宋玉风赋中关于风分雌雄之说,委婉地加以辨正:人有处境好坏的不同,因此对外物的感受一般也是各有差异的。“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是与飒然而至的清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在于其境遇不同罢了。然而,张梦得和苏轼此时都谪居齐安,处境不好,却能修亭览胜,处处“快哉”,这又是何缘故呢?作者进一步指出,对于外界的感受,并不完全决定于处境,同时还和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所谓“其中坦然”,就是超越自我,使内心不为外物所滞,呈现一种空明恬静的状态,改变对于生活的平庸的感觉方式。这样,客观处境的变异不仅不能伤害到自己的主观性情,而且由天“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诗送参寥师),自己内心的情感还会在随处可见的自然山水中得到陶冶和升华,进入一种处处快哉、无往不适的良性循环,顺利地走完时有不平的人生旅途。这段议论,便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行文至此,作者又调转笔锋,巧妙地将话题引到张梦得的身上,指出他“不以谪为患”,公务之余便“自放山水之间”,在超越自我的修养上有着过人之处,所以能“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反之,有些身处逆境而悲伤憔悴的骚人思士,总觉得生活中充满了苦味,即使面对着连山古木、清风朗月的胜景也会感到难以忍受,那么,整个人生对他们来说又何快之有呢?这一层文字,既是赞扬快哉亭的主人,与篇首记叙其建亭览胜、得名“快哉”一事相呼应,显得结构严密;也是以生活中的实例从正反两面来证明上述论点,以收取论证周详之效。至此,“快哉”二字的含义便在作者层层深入的议论中得到了详尽的阐发,以至于“读之令人心胸旷达,宠辱都忘”,堪称是一篇千古快文。

此文问世前一年,作者写的武昌九曲亭记,旨在阐发苏轼不计个人得失、唯以“适意为悦”的生活情趣。虽然二者相比,构思有所不同,但立意却大体近似。若将此二篇合读,则不仅可以加深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同时也能从中见出作者本人如何自处逐客生涯的胸襟气度。

猜你喜欢
  • 《论语·述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七·一] 子曰:“述而不作 ①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② 。” [七·二] 子曰:“默而识之 ③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七·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④ ,

  • 《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诗翻译赏析

    晚泊浔阳望庐山 年代:唐代作者: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作者简介

  • 《晨兴用俞立之韵‌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就清晨眼前的景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俞立之,当是作者唱和的朋友,生平不详。开头四句,描绘了清晨所见自然景物在宁静中蕴涵的生机。首句写寒水之清澄。唯水之清明,沙洲水痕方显其浅,一个“浅”字,便使读者可以想见寒水的清澄莹澈,不杂尘渣,宛如

  • 晏殊《闰九月九日》全诗鉴赏

    闰秋重九再佳辰,犹见黄花裛露新。更作登高亦何害,恨无彭泽苦吟人。

  • 中国道路与简政放权

    【4263】中国道路与简政放权(厉以宁主编,程志强副主编,商务印书馆,印张283 4,2016年11月第1版,76元)论文汇编,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处】唐杜甫《 蜀相 》。 【意思】你要寻访千古垂名的诸葛丞相的祠堂吗?它就坐落在成都城外古柏 环抱、一片翠绿的地方。你看,

  • 白居易《咏怀寄皇甫朗之》全诗赏析

    老大多情足往还,招僧待客夜开关。学调气后衰中健,不用心来闹处闲。养病未能辞薄俸,忘名何必入深山。与君别有相知分,同置身于木雁间。 作品赏析养病未能辞薄俸?忘名①何必入深山①忘名:不慕声誉。②皇甫

  • 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此其所以亡也。

    名言: 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此其所以亡也。 注释: 善善: 以善为善。恶恶: 以恶为恶。 句意: 以善为善却不能进用, 以恶为恶却不能屏去,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 出处: 北宋·苏辙《论所言不行

  • 言必诚信,行必忠正。|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言必诚信,行必忠正。》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欧阳修《早赴府学释奠》全诗鉴赏

    羽龠兴东序,春秋纪上叮行祠汉丞相,学礼鲁诸生。俎豆兼三代,樽罍奠两楹。雾中槐市暗,日出杏坛明。昔齿公卿胄,尝闻弦诵声。何须向阙里,首善本西京。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