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塞上闻吹笛》古诗词鉴赏
作者: 崔承枢
【原诗】:
雪净胡天牧马还(1),月明羌笛戍楼间(2)。
借问梅花落何处(3),风吹一夜满关山。
【原诗作者】:高适
【导读入境】:
高适,三十一岁时北游燕赵,且于燕地从军。他性格豪放,立功边塞的愿望十分强烈。先后有三次边塞生活的体验,所以他四十余首边塞诗大都为直抒所历所感的作品。
这首诗写的是边塞战士生活的一个片断: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季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这时,悠扬的羌笛声不知从哪座戍楼里传了出来……。那不是非常熟悉的“梅花落”吗?梅花,故乡的梅花啊!“梅花落”响在何处呢?风传笛曲,仿佛那落梅的花片,随着阵阵微风,纷纷扬扬,一夜之间带着它的香气,洒满关山……。
【赏析】:
这首诗的基调是开朗、壮阔的。首句用“雪净”、“牧马”、“明月”造成一种边塞中少有的平和安谧的气氛,构成一幅宁静的边塞月夜图。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之句,与“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落何处”其意相近,但高诗更为巧妙之处是将“梅花落”三字拆开,嵌入“何处”二字,从而构成一种雪景,同时又围绕笛声展开联想,描绘出落梅缤纷的景象。“月夜实景”与“落梅虚景”配衬得是那样的和谐,完美。从而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诗人的情呢?由羌笛声“梅花落”想到梅花。边塞没有梅花。眼前的雪早已融化,但所见的只是苍茫的草原。梅花落在何处?或者就在故乡。一缕乡思在心头潜滋暗长了,但很快又隐没在眼前这虚实交错的开阔的景色里了。给人的感受不是愁怨,而是壮美;不是低沉,而是豪迈。
【思考题】:
1.你怎样理解“情景交融”,结合这首诗体会体会并试作简要的分析。
2.诗人巧用“梅花落”,其妙处何在?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3252】文学的彼岸:中国作家的话语理性与社会想象(顾超著,中国编译出版社,18 8万字,2017年5月第1版,39元)△共分5篇:①文学与政治
-
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万事推移本偶然,无亏何处更求全。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城碍夕阳宜杖履,山供醉眼费云烟。怪君不顾笙歌误,政拟新诗去鸟边。
-
范仲淹《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 2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 。越明年 4 ,政通人和 5 ,百废具兴 6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7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8 ,属予作文以记之 9 。 予观夫巴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秋古诗词美文手抄报内容,内容包括中秋节古诗手抄报内容,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文字内容古诗,有关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要是古诗的。中秋节手抄报古诗内容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0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
-
多病多愁心自知,行年未老发先衰。随梳落去何须惜,不落终须变作丝。
-
鞅少好刑名之学 [4] ,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
-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出处】唐.张旭《 桃花溪 》 【意思】飘落的桃花整天地随着溪水漂流,进入桃 花洞的洞口究竟在什么地方?后用来表达一种向往世外桃源的思 想情感。 【全诗】 《
-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