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春日登楼怀归》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寇准
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作者简介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太宗淳化五年(994年)除参知政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入侵,他力排众议,促真宗亲征澶州督战,与辽国订澶渊之盟。后为王钦若等所谗罢相。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复相,封莱国公,又受丁谓排挤降官,后贬雷州,死于南方。能诗,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公诗集三卷。
简析这首五言律诗作于寇准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时期,大约是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当时诗人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身在异乡遇上春天,遂登上高楼北望故乡,写下了这首怀归思乡的诗篇。
-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
-
根据词意,这首词当作于南渡之前。明诚出仕外,词人独处深闺,每当春秋暇日,一种离情别绪便油然而生。这首词写的就是春日离情。“萧条庭院”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庭院深深,寂寥无人,令人伤感;兼以细雨斜风,则景象之萧条,心境之凄
-
太公曰:“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武韬·发启》) 【译文】 太公说:“真正的智慧不显现出智慧,真
-
题解 汉武帝对匈奴的讨伐战争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
-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
宋·苏轼 庙在岐山西北七八里,庙后百步许,有泉依山,涌冽异常,国史所谓“润德泉”——世乱则竭者也 吾今那复梦周公? 尚喜秋来过故宫。 翠凤旧依山硉兀, 清泉长与世穷通。 至今游客伤离黍, 故国诸生泳雨
-
夜色尚苍苍,槐阴夹路长。听钟出长乐,传鼓到新昌。宿雨沙堤润,秋风桦烛香。马骄欺地软,人健得天凉。待漏排阊阖,停珂拥建章。尔随黄阁老,吾次紫微郎。并入连称籍,齐趋对折方。斗班花接萼,绰立雁分行。近职诚为
-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出处】唐王维《西施咏》。 【译注】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全诗】 《西施咏》 [唐].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
-
作者: 袁明仁 【本书体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写破晓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破晓的诗句,关于破晓的诗词,关于破晓的诗词。1.满庭芳 宋代:张鎡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