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之《明通鉴》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张翼之
清代史学家用编年史记载明代史事,著名的有清初谈迁的国榷,清中后期陈鹤、陈克家的明纪和夏燮的明通鉴。国榷虽然成书最早,篇幅也最大,因为是禁书,长期以来只有传抄的稿本流传,所以知道它的人不多。直到解放后,才有排印本问世。明纪篇幅最小,只有六十卷,内容太简略,只便于初学。比明纪稍晚刊行的明通鉴一百卷,繁简适当,且附有“考异”,便于参考,因而较为人们所重视。
明通鉴的编撰者夏燮,字嗛(xián)父,别号江上蹇叟(qiān sǒu),安徽当涂(安徽省今县)人。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任直隶省临城县(河北省今县)训导,1860年(咸丰十年)参加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还任过江西永宁(江西省宁冈)知县。本书的撰写或许在1860年以后。除本书外,还著有中西纪事一书行世。
明通鉴由三部分组成:前编四卷,用元朝纪元编年,即从公元1352年(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到公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记明太祖建号以前史事;正编九十卷,用明朝纪元编年,记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到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间明朝史事。附编六卷,用清朝纪元编年,记公元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到公元1664年(圣祖康熙三年)间南明福王、鲁王、唐王和桂王时史事,直到清兵攻下台湾为止。据书中义例说,还有考证十二卷及另撰目录,未见刊行。
本书史料主要依据明史、明实录中的永乐、正德、嘉靖三帝实录,清实录、御批通鉴纲目和御批通鉴辑览等官书,还参考了各种野史、说部和诸家文集、奏议。在编写过程中,仿照资治通鉴的格式,把认为不可深信的史料写成考异,分条列注正文之下,以便读者查考。夏燮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靠个人的力量写成这部二百多万字的巨著,其不畏艰辛的精神和毅力是可贵的。而且,书中还贯穿了浓厚的爱国思想,对明末及清志士,都极力予以表彰,并且搜集许多当时禁书的记载,甚至大胆批评明史不给抗清志士张煌言立传,对太湖等地区的人民反清起义的事迹不予记载,这也是需要勇气的。
至于本书的缺点,也比较明显。这是由于编撰者的立场观点错误造成的。例如,记事多以清朝的官书为标准,对农民起义、各少数民族以及同外国的接触交往,都站在封建统治者或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任意加以诬蔑和侮辱。又如对于明朝后期同满洲的关系,更是完全依据清朝统治者歪曲史实的记载予以叙述的。此外,还在评论中,对清朝皇帝竭力称颂。
明通鉴写成后,公元1873年(同治十二年)初刻于江西宜黄县署,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由湖北官书处重校刊行,1959年中华书局据湖北刻本标点出版。
-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出处】唐李颀《 古从军行 》。 【意思】诗人用委婉的背面敷粉的艺术 手法,极言塞外严冬气候的恶劣。胡雁、胡儿都是当地土生土 长的,他们尚难忍受,只有哀鸣、泪
-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
-
布诚信,以孚众心;申号令,以竦众听。|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布诚信,以孚众心;申号令,以竦众听。》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在我小的时候,没有游乐场,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用旧书本的纸张折一个纸飞机,然后把它飞出去,跟着跑出去,再捡回来,如此反复,在纸飞机摇摇
-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
-
严阵长江在我窗前流过长江在我窗前流过,翻腾着金黄色的浊波,啊,这热情澎湃的河流,横贯了我的祖国。每天黎明时分,她总以潮声把我频催。
-
纱帽乌皮几,闲居懒赋诗。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灵寿君王赐,雕胡弟子炊。空劳酒食馔,持底解人颐。
-
作者: 李春燕 【本书体例】
-
鸳鸯湖棹歌(选四) 作者: 朱彝尊
-
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太华峰头作重九,天风吹灩黄花酒。浩歌驰下腰带鞓,醉舞崩崖一挥手。神游八极万缘虚,下视蚊雷隐污渠。大千一息八十返,笑厉东海骑鲸鱼。三韩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