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以百姓心为心》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以百姓心为心翻译与解读
圣人无常心01,以百姓心为心02,善之吾善之03,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04。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05。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06,百姓皆注其耳目07,圣人皆孩之08。
今 译
道家没有固定不变之心,以百姓用心为心。百姓认为善良的人,我也认为是善良的人;百姓认为是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引导他向善。百姓信任的人,我也信任他;百姓不信任的人,我也信任他,引导他守信。道家治理天下,在于节俭私欲,使人心反朴归真。百姓皆用耳目听视,道家使他们都有赤子之心。
评 议
老子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老子第二十七章)本章正是对救人、救物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意在劝导世人或“人君”少私寡欲,向善守信,反朴归真,要具有高尚纯洁的心地:“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所以,河上公给本章命题为“任德”,即能说明本章的主旨所在。
高亨先生说:“这一章是老子的政治论,阐述他以百姓的心为心的政策。大意是:百姓要求人人善良诚实,不作恶,不骗人,同过太平日子。道家圣人就要混一百姓之德,使百姓都归心于善良诚实。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在于使百姓无知无识,‘少思’、‘绝学’。这是愚民政策的表现。”(老子注译)高先生如此解读本章,有失于确切,不符合本章的主旨。
注释
01无常心:河上公、严遵本、王弼本、傅奕本皆作“无常心”。帛书乙本作“恒无心”,甲本缺。河上公曰:“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林希逸曰:“无常心者,心无所主也。”02以百姓心为心:林希逸曰:“以百姓心之为心,则在我者无心矣。”03善者吾善之:河上公曰:“百姓为善,圣人因而善之。”林希逸曰:“善不善在彼,而我常以善待之。”04德:得也 (奚侗说)。王弼注曰:“德善,无弃人也。”德善:意谓引导人向善。05信:信任 (陈鼓应说),或训为“诚实”(高亨说),二解皆通。德信者,意谓劝人守信。06歙歙:敛也。帛书甲本、王弼本、傅奕本皆作“歙歙”。河上公本作“怵怵”,恐怖也。严遵本、苏辙本、林希逸本作“惵惵”,谓不“自安之意”(林希逸说)。浑:浑朴。两句:意谓圣人治天下,少私寡欲,使人心节敛,反朴归真。07注:用也。帛书甲本作“皆属耳目”。王弼本无此句。傅奕本作“百姓皆注其耳目”,是。句谓:百姓皆用其耳目听视。08孩:赤子。王弼本作“孩”,傅奕本作“咳”,为“孩”的借字。高亨说:“另一说:孩、咳均为‘阂’。说文:‘阂,外闭也。’阂之,掩闭百姓的耳目。”(老子注译)此说非是,不符合老子本意。-
王维 近腊月下 (1) ,景气和畅 (2) ,故山殊可过 (3) 。足下方温经 (4) ,猥不敢相烦 (5) 。辄便往山中 (6) ,憩感配寺 (7) ,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 (8) ,清月映郭。
-
指叶赛宁*诗作中描绘的客观形象系统,这些形象大致有这样几个部类:1、民间形象:反映俄罗斯农村风光、人民生活、农民的气质与形象;2、意
-
柏舟 作者: 张若晞 【本书体例】
-
古文观止·魏晋南北朝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
晁子智囊可以括四海,张子笔端可以回万牛。自我得二士,意气倾九州。|什么意思|大意|注
《晁子智囊可以括四海,张子笔端可以回万牛。自我得二士,意气倾九州。》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不少诗人都喜欢写怀古诗,其中比较知名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皮日休的《汴河怀古》等等。
-
小妓携桃叶,新声蹋柳枝。妆成剪烛后,醉起拂衫时。绣履娇行缓,花筵笑上迟。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笙引簧频暖,筝催柱数移。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便想人如树,先将发比丝。风条摇两带,烟叶贴双眉。口动樱桃
-
莫笑青州太守顽,三齐人物旧安闲。晴明风日家家柳,高下楼台处处山。嘉客但当倾美酒,青春终不换颓颜。惟◇未报君恩了,昨日卢公衣锦还。
-
《定风波》 年代:宋作者: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
春向晚,春晚思悠哉。风云日已改,花叶自相催。漠漠空中去,何时天际来。春已暮,冉冉如人老,映叶见残花,连天是青草。可怜桃与李,从此同桑枣。春景去,此去何时回。游人千万恨,落日上高台。寂寞繁花尽,流莺归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