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游山西村》古诗词鉴赏
作者: 赵春芹魏惠明
【原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1),丰年留客足鸡豚(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3),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原诗作者】:陆游
【导读入境】:
乾道二年(1166),陆游自隆兴通判罢归故乡,卜居镜湖之三山。三山在山阳城西南九里。乡居中他同邻近的农民多有交往。这首诗是诗人次年春间游邻村所作:
在一个丰收的时节,我来到了山明水秀的山西村。一家农舍的主人热情留客,端出了自酿的米酒。这是准备第二年开春后饮用的,此时端出来还有些浑浊,可它淳美的酒香早已让我痴迷留连,欲走不能了,更何况还有小鸡小猪等丰盛的菜肴呢?
兴之所至,又游历了西村周围的青山峻岭。当我们拾级而上,穿行在道口山梁、层层林木中时,忽然觉得布满青苔的山中没有了再往上登攀的道路。我们努力寻找着,终于见到了柳暗花明,出现了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又一村。回到西村,“社祭”的鼓已经敲起来,祭祀的箫声悠扬地传遍水乡的上空。节日的欢快气氛、农家渴望丰收的心愿,让人沉醉其间。这简朴而古老的风俗,一定会给人带来幸福。假如今后再有机会乘着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一定会拄着拐杖,再一次,再一次地前来敲门叙谈。
【赏析】:
这首诗剪取游村的几个片断见闻紧紧扣住诗题的一个“游”字展开铺叙,并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画面描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立意新巧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抒写江南农村风光,题材普通再普通,而诗人没有具体地写游村经过,也没有细致的游景描述;而是先写主留客,再写村外景,复写村中事,最后写要乘明月之夜多来游玩。把村民古朴的风俗和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谐地统一在四幅画面之中。那么富有生机,富有情趣,富有人情味。
此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诗句的富于哲理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已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不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而且自然天成,耐人咀嚼,富于理趣。这联想以“疑”字提起,把绕西村山峦叠嶂、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划得惟妙惟肖。尔后又把移步换形所见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述得如在眼前,并包含着进入不断变换的新境界以及有时遇塞而通、豁然开朗的喜悦。不但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而且还从中悟到了所蕴含的哲理:人生正是这样,面对重重困难,只要不畏惧,不气馁,不退缩,勇敢前行,就一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
【思考题】:
“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酒换离颜”、“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这都是古人的诗句。均觉不如陆诗意新语工,富于理趣。请仔细研读并加以比较。
-
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③。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④。 中泠南畔石盘陀⑤,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⑥,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⑦, 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纹细⑧,
-
章默居士,字志明。生公侯家,才性高爽,弃家求道,不蓄妻子,与世无累,而父母与兄之丧,贫不能举,以是眷眷世间,不能无求于人。余深哀其志,既有以少助之,又取其言为诗以赠其行,庶几有哀之者。章子亲未葬,余生
-
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一日,秋风起,雨作,中夜翛然,始有感慨离合之意。自尔宦游四方,不相见者十常七八。每夏秋之交,风雨作,木落草衰,辄凄然有此感,盖三十年矣
-
汉中二良将,今昔各一时。韩信此登坛,尚书复来斯。手把铜虎符,身总丈人师。错落北斗星,照耀黑水湄。英雄若神授,大材济时危。顷岁遇雷云,精神感灵祇。勋业振青史,恩德继鸿私。羌虏昔未平,华阳积僵尸。人烟绝墟
-
服问 【题解】 服问,就是问有关丧服的事。本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从服之等,第二部分阐明有服而遭丧所变易之节,第三部
-
·1903年北洋大学旧貌 兴办近代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清光绪十三年(1887),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利用外侨和中国官员的捐款,在大营门外梁家园设立了博文书院中西学堂。因为德璀琳与津海关道周馥意
-
绿萍池沼絮飞忙。花入蜜脾香。长怪春归何处,谁知个里迷藏。残云剩雨,些儿意思,直恁思量。不是莺声惊觉,梦中啼损红妆。
-
吾友吏兹邑,亦尝怀宓公。安知梦寐间,忽与精灵通。一见兴永叹,再来激深衷。宾从何逶迤,二十四老翁。于焉建层碑,突兀长林东。作者无愧色,行人感遗风。坐令高岸尽,独对秋山空。片石勿谓轻,斯言固难穷。龙盘色丝
-
李流芳 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 却将旧斩楼阑剑 ① ,买得黄牛教子孙。 【注释】 ①将:把。楼阑剑:即楼兰剑。汉昭帝元凤中,傅介子奉命出使大宛,以计斩楼兰王,打通了汉通往西域的通道。古典诗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养生论文,内容包括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议论文3000字,选修课后写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小论文2000字左右,关于古诗词和饮食这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就是关于古诗词与饮。有人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此话不假.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感情与文学素养的积淀, 是我国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 然而二十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