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词鉴赏
作者: 庄朝用
【原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2),正是河豚欲上时(3)。
【原诗作者】:苏轼
【导读入境】:
这是一首题画诗,原有两首,这里选了第一首。原画的作者惠崇,是宋初的诗僧和画家。图工见闻志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和寒汀远渚的景致,为王安石、苏轼等人所推崇。诗人凭着对这幅画的欣赏力,生动地描绘了画中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早春的江边,青青的一片竹林与红艳艳的两三枝桃花交相辉映,分外鲜艳。翠竹旁边,布满了新生的蒌蒿和芦芽。这些翠竹、红花、蒌蒿、芦芽倒映在春江绿波之中,为江中增添了一道怡人的美景。江中一群鸭子凫游嬉戏,洋洋自得,它们最先感受到了春天的江水已变暖。春回大地,阳气上升,这时潜伏于暖流之下的河豚,正欲逆水上行。早春的江畔,即将出现人们捕捉河豚的热闹情景。
【赏析】:
本诗为题咏惠崇山水画而作,描绘江南早春景色,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写桃花为“两三枝”,水刚变暖,故“鸭先知”,蒌蒿初生芦芽很短,河豚正要随潮而上。不但诗中有画,而且可以引导我们更深入地体会画意。“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作者通过鸭子写水温,用视觉形象表现触觉感受,同时给人以哲理的想象,为后人所经常引用。
江水何时由冷变暖,准确时间,恐怕人们不得而知,只有常在水中生活的鸭子感触最深,因为鸭子天性喜欢戏水觅食,故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诗人用此诗句,生动道出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接触,即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致变化。从而说明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轻信他人,主观臆断,往往是靠不住的。
【思考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迪?
-
王士禛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此诗作于顺治十二年(1655),描写山东济南初春之景,突出泉城“一城山色半城湖”(《老残游记》第二回)的美妙风光。 首句破题
-
大江深处月明时,一夜吟君小律诗。应有水仙潜出听,翻将唱作步虚词。
-
这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天,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与此行目的息息相通的。开头两句,凌
-
小桃红·采莲女(二首) 杨果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逄若耶上。 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 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
-
忽逢桃花林到北溪看桃花是一桩悬而未决的心事。去年四月借着看花的名走错了地,也将错就错没有再寻访。也因为那时,桃花已成缤纷落英。后来
-
作者: 〔美国〕瓦特·惠特曼 【原文】: 星期日〔18
-
忆绣衾相向轻轻语。屏山掩、红蜡长明,金兽盛熏兰炷。何期到此,酒态花情顿孤负。柔肠断、还是黄昏,那更满庭风雨。听空阶和漏,碎声斗滴愁眉聚。算伊还共谁人,争知此冤苦。念千里烟波,迢迢前约,旧欢慵省,一向无
-
明·李时珍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人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俱于夏至后
-
【注释】:(并州春半,无花可赏,追忆旧游,情动于中,因赋长句五首,公退之暇,咏而味之,庶几春色之在目也。允原知司善咏诗者,就录以赠。)
-
儒学传入朝鲜半岛约在公元前284年前,即朝鲜的三国以前的箕氏朝鲜时代。这时,孔子思想是随着汉字一起传入这个国家的。从一至七世纪的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到高丽末叶,是学习和模仿时期,不仅仿效中国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