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艾略特
西方文学·艾略特
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诗人,戏剧家兼批评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88年9月26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建人,父亲是一位殷实商人,母亲来自新英格兰名门,艾略特的才赋,勤勉,对诗歌的爱好都深受母亲的影响。他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度过了童年时代。他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专攻哲学,他兴趣极广,除哲学外,还修习了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中世纪史、比较文学、东方哲学和宗教等,他潜心研究布莱德里,博士论文为经验和知识的目的: 布莱德里哲学,布莱德里的哲学思想对艾略特诗歌创作起了深远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已成名的庞德,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开始专心致力于诗歌创作。艾略特作过中学教师,银行职员,1925年进入费边和哥威尔出版社(后来成为费边和费边出版社)。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入英国国教会,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5年1月4日在伦敦逝世。艾略特曾自称他在宗教上是英国国教徒,政治上是保皇派,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在诗歌创作上,他深受玄学诗人,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雅各宾时代剧作家影响。艾略特诗歌作品在数量上并不大,但在现代文学界,诗歌界却无可争辩地成为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一代诗风。他的诗作“具有严格的责任感和作风的自我约束力,摒弃了所有抒情的老调,完全着墨于实质性的事物上,严峻,硬朗,质朴,但又不时地为来自奇迹与启示的永恒空间的光芒照耀。”
从1915年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发表,到1922年荒原发表前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第一阶段。艾略特看到的西方世界危机四伏,腐化堕落,而西方社会中生活着的人们只是有体无魂的行尸走肉。普鲁弗洛克情歌、小老头等作品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知识分子的情况,他们痛感西方世界已日薄西山,现代文明枯竭无力,但却不愿陷入肮脏罪恶之中,苦于无能为力,只有冷眼观望。早期作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位夫人的画像、—个哭泣的年轻姑娘、海伦姑娘等收入普鲁弗洛克及其它。
1922年到1925年空心人发表,是艾略特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荒原是20世纪最杰出的诗篇,它反映了战后西方世界整整一代人的幻灭和绝望,昔日文明和传统价值衰落。它的成就正在于捕捉了处于一片混乱和衰退中现代社会荒原般的“时代精神”。诗人大量运用典故和神话传说,时而现实时而神化,各种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神秘的完整画面。空心人描写一切都已毫无意义,荒原中的人们成了空心人,这首诗代表了诗人精神历程中死气沉沉的中心。
从灰星期三 (1930) 到四个四重奏 (1942),是诗人创作的第三阶段。灰星期三描述宗教皈依道路上的艰辛和思想斗争,其它宗教题裁作品有三圣人之旅 (1927),西蒙之歌 (1928)。四个四重奏是诗人一生创作的高峰,全诗分为四部分,都是对时间、历史、皈依等主题的沉思默想,分析深刻,同时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作品音乐美的兴趣。诗人皈依宗教的另一结果是几部诗剧的创作:磐石 (1934)、大教堂里的谋杀 (1935)、合家团聚(1939)、鸡尾酒会 (1950)、机要秘书 (1954)、政界元老(1959),其中主要主题为在自然和超自然组成的世界中对精神宁静的追求,诗人认为宗教能使分崩离析的西方社会复兴,人们能在神秘的世界里找到精神寄托。
艾略特是一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1922年至1939年,他在自我主义者、泰晤士文学刊、标准等杂志任编辑,成为类似于19世纪马修·阿诺德那样的评论权威。他学识渊博,比较分析客观深刻,擅于旁征博引,这些使他的判断评价更加有力。他的主要论文集有圣林(1920)、论文选集 (1932)、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1933) 、论诗与诗人(1957) 等。艾略特是一位有意识进行实践的诗人,他有自己的文学理论,而他的诗正是他诗歌理论的具体体现。他善于运用内心独白,把意识和潜意识中的思想写进诗中。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化,用鲜明的意象使思想形象化。用典故是他诗作又一大特点,典故既含蓄地暗示出古今对比,发人深思,同时也增大了作品的容量。艾略特作品十分难懂,有时甚至是晦涩的。关于这点,诗人曾作过说明,揭示我们的文明是复杂多样的,诗人必须隐晦地、间接地去表达他的意思。而当诗人晦涩而纯熟的文字形式被人理解后,它们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目交代了写作缘由。词作直抒惜别之情,委婉深挚,亲切感人。 词一开始,便写友情难舍之意:“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这是借“天气”写“人情”。说天也懂得多情留客,那么,人意岂不比天意更切?不言已,而言天,这是借
-
李流芳《游焦山小记》 李流芳 廿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光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与孟
-
潘岳无妻客为愁,新人来坐旧妆楼。春风犹自疑联句,雪絮相和飞不休。长亭岁尽雪如波,此去秦关路几多。惟有梦中相近分,卧来无睡欲如何。
-
【名句】法 ① 者,治 ② 之端 ③ 也;君子者,法之原 ④ 也。 【注释】①法:法律。②治:治国。③端:开端。④原:同“源”,根源。 【释义】法律是治国的开端;君子是法律的本源。 【点评】统治者应该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言: 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句意: 观察古代的事, 用当代的事和人世间的事作检验, 就可探察盛衰的道理, 审察权势是否合宜。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
《夜莺颂》 济慈 1 我的心在痛,困盹和麻木 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 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 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 ① : 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 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 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柳永诗词大会师观后感作文,内容包括求走近柳永的作文,诗词大会观后感(500字以上),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观后感600字。感受柳永 微博 字号 电邮 收藏 打印 大 中 小 相关文章:柳永 柳永词学思想述论 柳永:白衣卿相,为谁消得人憔悴 柳永人生悲剧的个性
-
岑寂双甘树,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
1春天里,雨打窗棂的夜,心却愈发安静。枕畔听得风儿歌谣,和着雨,和着路边的白玉兰。玉碎点点,凌波微步踏春而来,温润细腻,是白玉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