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根《元史》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吴志根
元史二百一十卷,明朝宋濂、王祎等撰,是一部按本纪、志、表、列传的体例编纂的纪传体史书。它比较系统地记载了元朝的兴亡历史和文物典章制度,是学习和研究元代历史的主要史书。
本纪四十七卷,纪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明宗、文宗、宁宗、顺帝等十四朝的历史。其中多载诏令奏疏;除顺帝纪外,多取材于实录。世祖纪和顺帝纪共二十四卷,占本纪的一半以上,而蒙古前四汗,即太祖、太宗、定宗、宪宗的本纪又过于简略;太宗、定宗合一卷,定宗死后三年之间竟未记一事。前四汗本纪,特别是太祖本纪,记述了十三世纪初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国家,并东征西讨、向外扩张的情形。但由于前四汗时期蒙古国家制度草创,注重军事而不注重文化历史,未设史官,疏于记载,所以明初修史时限于史料而失于简略。特别是关于几次西征,语焉不详。幸有波斯人拉施德丁撰史集和志费尼撰世界征服者史可资补正。世祖本纪详述忽必烈率兵南下,逐渐采用汉法,建立元朝,灭金灭宋,统一中国,各种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封建制度的建立,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等,是本纪中最详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元朝中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相对地比较安定,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商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城市经济空前活跃,这些,在元朝中期诸帝的本纪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顺帝本纪也较详,有十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元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加剧以及元末农民起义等情形。
元史志五十八卷,其中选举、百官、食货、兵、刑法等志,取材于元朝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内容比较丰富、充实,详记了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典章制度,是研究元朝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资料。天文、历两志,多取材于郭守敬的授时历,反映了元朝天文历算的进步,有的已居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地理志反映了元朝辽阔的疆域和地理建置,特别是行省的设立,开我国行省制的先河。元史表八卷,记后妃、宗室世系、诸王公主、三公、宰相,其中,元初世系比较简略,宰相表或有姓无名,诸王表或有封号无人名,甚为粗陋。列传九十七卷,取材于历朝实录、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等,材料比较丰富。有些事件的记述可与本纪相参证,例如,察罕帖木儿传、答失八都鲁传等关于元末红巾军起义的记载,可补顺帝本纪之不足。
该书同其它“正史”相比,具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编修该书的时间特别早。元朝灭亡的当年,即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就组成了以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赵埙等十六人为纂修的修史班子,立即开局编修。其次,该书编修的速度特别快,时间特别短。前后两次开局编修,总共只用了三百三十一天的时间就全部完工。刻印也很快,洪武三年编修完毕,十月就刻版成功,仅用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朱元璋等人如此急于编修前朝的历史,无非是想通过修史来说明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都是奉天承运,天命所归。同时想以元亡为鉴戒,巩固自己的统治。
正因为元史仓促编成,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较多的错误和缺漏。例如,元初开国功臣中,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朮、赤老温等四人号称“四杰”,但元史中赤老温缺传,列传中虽有博尔忽之名,却无史实,也等于无传。号称“开国四先锋”之一的大将哲别也没有立传。元世祖忽必烈时代的名相和礼霍孙等重要宰辅大臣也没有立传。这些都是重大的缺漏。又如,列传中有速不台传,又有雪不台传,有石抹也先传,又有石抹阿辛传,都是同名异译,一人二传。有完者都传,又有完者都拔都传,“拔都”是忽必烈赐给完者都的雅号,意为勇士,而修史者把完者都拔都误作另一人,致使一人二传。重喜已附传于塔不已儿传,又另立传,如此等等,重复立传的例子还有好几个。再如,把扬州附近的瓜洲误作甘肃的瓜州,把南平王秃鲁误作兀鲁,此类地名人名的错讹就更多了。过去旧史家批评元史不合史例,失于疏漏和冗繁,是有一定道理的。
尽管元史有这些错误和缺点,但它仍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宋濂等修史时对全书各篇都不作论赞,“但据事直书,具文见意,使其善恶自见”(凡例);加上时间仓促,对史料来不及进行较多的修饰,基本上是照抄照搬,只是略有删节而已。因此旧史家批评元史多碑志之语、案牍之文;因仍旧文,“并无溶范”,等等。现在看来,这并不是缺点,而是一个优点,因为它基本上保留了元朝原始史料的本来面貌,比较接近实际。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元朝末代皇帝顺帝北遁沙漠,明徐达军进入大都(今北京),尽得元朝“金匮之书”,成为编修元史的主要史料来源。元史本纪除顺帝纪外,基本上是照抄元代各朝实录,而这些实录早已失传。志、表,除顺帝朝部分外,绝大多数取材于元文宗时修的经世大典,这部书现已大部分散失,它的许多内容唯赖元史各志保存下来。列传除取材于实录外,还取材于元代历朝的后妃功臣列传,这些官修传记是根据家传、神道碑、墓志等编撰的,所以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元史于洪武三年刻印的本子称洪武本,也就是祖本。此后,明嘉靖年间南京国子监编刊二十一史时,依洪武旧版修补重刻元史,称为南监本。明万历年间北京国子监重刻二十一史时,重刻元史,称为北监本。到了清代,又有乾隆时依北监本重刻的武英殿本,道光年间重刻的道光本等。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以残洪武本和南监本合配在一起影印,最接近于祖本。1976年4月,中华书局以百衲本为底本,参照各种版本进行校勘,出版了新标点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元史错讹和缺漏较多,即使是明初受命编修元史的人也感到不满意。例如,曾参与史局编修元史的朱右,在编完元史后就曾作元史补遗一书。此书虽已散佚,但从书名也可看出,元史缺漏太多,修史者自觉遗憾,所以要来补遗了。有明一代,尽管许多学者对元史不满,但因为是太祖朱元璋下令修的,所以谁也不敢推翻重修,而只是做些正误、续编、补遗的工作。明永乐年间胡粹中编了一部十六卷本的元史续编,就是一例。
元史多错讹疏漏,人名不划一,与金史、宋史不符处也甚多,所以,清人汪辉祖撰有元史本证五十卷,专论元史缺点。另有辽金元三史同名录,也可供参考。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品赏析【注释】:①此为出守京口时所作。与上篇作于同时同地
-
在到功德林去会见弘一法师 ① 的路上,怀着似乎从来不曾有过的洁净的心情;也可以说带着渴望,不过与希冀看一出著名的电影剧等的渴望并不一样。 弘一法师就是李叔同先生,我最初知道他在民国初年;那时上海有一种
-
昔年留此苦思归,为忆啼门玉雪儿。鸾鹄飞残梧竹冷,只今归兴却迟迟。
-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闲适淡雅,表惜春之情,为作者早期作
-
梦觉纱窗晓。残灯掩然空照。因思人事苦萦牵,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怜深定是心肠校往往成烦恼。一生惆怅情多少。月不长圆,春色易为老。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上一句是在问别人是否见过黄河的水从天上流下来,下一句则说这水一旦奔流到海,便再也回不来了。诗人李白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黄河水的巨大力量和永恒流动的特性。他的描写使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无常,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微妙关系。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对黄河的壮丽景色产生了深深的感动。
-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精盘。 这三首诗以首章起首二字为题,其实,也是类似无题的有题诗,其难解程
-
《木兰花》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①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② 【注释】 ①鸾镜:妆镜,温庭筠《菩萨蛮》词:“鸾
-
李白--《登太白峰》 【内容】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
这首七律写大旱不雨的严重灾情,表现了诗人悲悯民瘼和彻夜不眠的忧虑、焦灼之情。首联写大旱之下农民的痛苦。“农父看云泪亦干”,描绘出农民翘首仰望天空云气,殷切盼望天降甘霖以活禾稼的焦急情状和望眼欲穿、眼枯泪干的生动形象。透过这一雨未降而泪流干的外部动作的对比,自不难想见农夫那焦灼祈祷到痛哭绝望的内心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