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翻译与解读
重为轻根01,静为躁君0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03。虽有荣观,燕处超然04。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05?轻则失根,躁则失君06。
今 译
稳重是抑制轻率的根本,镇静是抑制躁动的主宰。所以君子终日行道,不离镇静与稳重。君子虽身居华丽宫室,却安居超脱泰然。轻率则会失去根本,躁动则会失去主宰。
评 议
本章是老子教诲君人之“南面之术”,即君人治国理政应坚持重与静二字。为何国君要坚持重与静呢?老子是从这样三方面来阐明其中道理的。一是,老子认为,国君治国理政,应当稳重,不能轻率;应当镇静,不能急躁。稳重是抑制轻率的根本。镇静是抑制急躁的主宰。二是,国君终日行动,皆不能离开重与静,应当把它作为座右铭。三是国君以身任天下,责任重大,不能轻率地把职位禅让给别人。因此,老子非常强调“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问题,以此警告当政者,在禅让时,要选好接班人。
老子此番话语,并非无的放矢,他是有感而发,具深刻的历史意义。今天看来,老子的这番肺腑之言,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应当引起世人的关注。
吴澄对此章寓意的诠释和解读,颇有参考价值,援引如下,以飨读者。
此章以辎车喻重,燕处喻静,姑指一端而言尔。国势之居重驭轻,兵法之以静制动,与夫人之治心治身,皆当本之以重,主之以静也。
吴澄说老子“以辎车喻重”,此话极为重要,说明老子原文即为“辎重”二字。不然,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为何皆为“辎重”二字呢?所以,有的学者疑传抄者误将“静”字抄成“辎”字,是缺乏根据的。
注释
01重:稳重。轻:轻率。根:根本。河上公曰:“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花叶轻故零落,根重故长存也。”句谓:稳重是抑制轻率的根本。02静:镇静,或沉静。躁:躁动,或急躁。君:主宰。河上公曰:“人君不重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夭亏也。”句谓:镇静是抑制躁动的主宰。03君子:帛书甲乙本、傅奕本作“君子”,是。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圣人”,误。辎重:河上公曰:“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其静与重也。”按:本章以“重”、“静”与“轻”、“躁”对举,辎重,谓军中载兵器粮食之车。不少治老学者认为与全章文义不合,疑为传写者将“静”误写成“辎”,颇有道理,但并不能肯定就是如此。校勘订正,必须有所根据,不能臆断。04荣观:河上公曰:“荣观,谓宫阙。”吴澄谓为“荣华之境”。燕:为“宴”之借字。林希逸曰:“燕,安也。处,居也。”超然:超脱泰然。两句谓:虽身居华丽宫室,却超脱泰然。05奈何:为何。万乘:一万辆豪华马车。以身轻天下:苏辙曰:“人主以身任天下,而轻其身,则不足以任天下矣。”吴澄曰:“以身轻天下,谓以其身轻动天下之上也。万乘之主当静动,奈何以其身轻动乎?”06根:帛书甲乙本、王弼本、傅奕本皆作“本”。河上公本作“臣”。应与首句呼应,故吴澄等本作“根”,是。吴澄曰:“有轻而无重,则失其轻之根;有动而无静,则失其躁之君。”两句谓:轻率则失根本,躁动则失主宰。-
·刘 基· 蟾蜍游于泱瀼之泽,蚵蚾以其族见,喜其类己也,欲与俱入月,使鼁呼之。问曰:“彼何食?”曰:“彼宅于月中,身栖桂树之阴,餐泰和之淳精,吸风露之华滋,他无所食也。”蚵蚾曰:“若是,则予不能从矣。
-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 ① ,柳下季之弟,名日盗跖 ② 。盗跖从卒九千人 ③ ,横行天下,侵暴诸侯 ④ ,穴室枢户 ⑤ ,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祖先。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
-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此诗写于哲宗元佑五年(1090)冬,作者任杭州知州,时年五十四岁。刘景文:名季孙,开封人,时任两浙兵马都监
-
思明州五首其一风吹蛮雨滴芭蕉(1),杵臼敲残夜寂寥(2)。习得孤灯牀榻畔,思明州裹过元宵(3)。其二手捧槟榔染
-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
-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出处】唐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 【意思】秋天傍晚,我独自登上谢公楼,眺望晴空,一碧万顷。 【赏析】江城景色 优美,秀丽如画,只要在傍晚时刻,登上城头,遥望万
-
曾子作品外一种——《孝经》原文译文对照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
-
忆昔同游紫阁云,别来三十二迥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
-
一年年觉此身衰,一日日知前事非。咏月嘲花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希子平嫁娶贫中毕,元亮田园醉里归。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
-
上学的时候,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1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