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祸莫大于轻敌翻译与解读
用兵有言01:吾不敢为主而为客02,不敢进寸而退尺03。是谓行无行04,攘无臂05,仍无敌06,执无兵07。
祸莫大于轻敌08,轻敌几丧吾宝09。抗兵相加,哀者胜矣10。
今 译
用兵者这样说:我不敢为进攻的主方,而退守为客方;不敢犯敌一寸而却后退一尺。这叫:有行列阵式而却像无行列阵式,能振臂奋战而却不做奋战之状,面对强敌而却像无敌,虽有兵器而却像无兵器可执。
祸患没有比轻敌再大了,轻敌会丧失生命。两军相战,哀兵必胜。
评 议
本章是讲“兵法”之道,主要讲这样四个问题:(一)“兵者,不祥之器。”不要发动战争,侵犯别国。故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二)战争暴发后,不主动进犯敌方,以守为本。故曰“不敢进寸而退尺”;(三)不能轻敌,轻敌则会丧生。故曰“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四)两国举兵相战,慈哀的一方,必然获得胜利。何也?即老子所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就是老子本章的兵法思想。其实,本章最重要的是老子不能轻敌的兵法思想,所以,我给本章命题为“祸莫大于轻敌”。老子“祸莫大于轻敌”的思想,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我们应当居安思危,对于侵略成性的国家,绝不能麻痹大意,失去警惕。老子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亦正是此意。
注释
01用兵有言:河上公本、王弼本作“用兵有言”。帛书甲乙本、傅奕本作“用兵有言曰”。02为主:吴澄曰:“为主,肇兵端以伐人也。”为客:吴澄曰:“为客,不得已而应敌也。”03不敢进寸而退尺:苏辙曰:“进者,有意于争也。退者,无意于争也。”吴澄曰:“虽为应兵,亦不欲战,不敢近进,宁于远退。”04行:行列 (奚侗说)。奚侗曰:“有行若无行,故云‘行无行’。是善为士者不武也。行,谓军行列。”05攘:说文解字曰:“攘,推也。”奚侗曰:“无攘臂忿争之状,故云‘攘无臂’。是‘善战者不怒’也。”句谓:不做振臂奋战之状。06仍:王弼本作“扔”。河上公本、傅奕本作“仍”。古代二字通用。说文解字曰:“扔,因也。”林希逸曰:“仍,引也。引敌致师也。”吴澄曰:“仍,就也。不仍之,则虽有敌在前,如无敌也。”奚侗曰:“有敌若无敌,故云‘扔无敌’。是‘善战者不与也’。”句谓:虽有敌人,好像无敌人。07执无兵:河上公曰:“虽欲执持之,若无兵刃可用也。”吴澄曰:“不执,则虽有兵如无兵。”奚侗曰:“不以兵强天下,故云‘执无兵’。知兵为不祥之器也。”句谓:虽有兵器,好像无兵器执持。按:此两句,帛书甲乙本、傅奕本作“执无兵,仍无敌”。河上公本、王弼本作“扔无敌,执无兵”。今从王弼本。08祸莫大于轻敌:谓祸患没有比轻敌再大了。09几:近也。宝:身也。句谓:轻敌则会丧生。10抗:举也。加: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加”。帛书甲乙本、傅奕作“若”。哀:说文解字曰:“哀,闵也。”河上公曰:“两敌相战也,哀者慈仁,士卒不远于死。”奚侗曰:“两敌举兵相加,慈者必胜。”-
与颂伯夷相对的是,韩愈在最末一段批评了完全没有“特立独行”精神的“今世之所谓士者”,他们一旦被人称誉就“自以为有余”,一旦被人批评就“自以为不足”,没有自己坚持的信念。这愈发显得伯夷“不顾人之是非”的可贵。而如果没有伯夷、叔齐的垂范,“乱臣贼子”则将“接迹于后世矣。”
-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雄剑挂壁,时时龙
-
诸公迹寓市朝,心游江湖〔2〕。访奇交于千里,惜良辰于寸阴〔3〕。常恐辜负琴书,荒凉山
-
【名句】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语出明代夏完淳《别云间》诗。我身死之后,刚毅不屈的魂魄还会回来率众起义,到那一天,请看灵旗将在天空中高高飘扬。两句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精忠报国、至死不屈的顽强斗争精神。毅魂
-
那时候还没有皇历,也没有哪个去记年代,不晓得隔现在多久了。在湘西,有一座大山坡,那坡的名字叫“不麦”,坡上住着一户苗家,姓“芈”(读米)。这家人只有老少三口:老头、老妈,还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是
-
一把躺在老屋门前抽着懒筋的锄头,一粒阳光中慵懒的微尘,一只从溪里摇上来的歪着眼的鸭子……这些都告诉我,这是一个在不断变色的乡村大地
-
听说有个和尚,曾把一个小孩养在山里,预备收为徒弟。这个孩子,除了师父和他自己,从未见过别人,至于女人,当然从未见过。但有一天,山里忽然来了个女人,师父就把这女人指给孩子看,说是老虎,还会吃人的。这孩子
-
【4273】新时代大国治理(程同顺等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6万字,2018年4月第1版,48元)7章:[1]新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要求;[2]新时代的国家
-
披衣未冠栉,晨起入前林。宿露残花气,朝光新叶阴。傍松人迹少,隔竹鸟声深。闲倚小桥立,倾头时一吟。
-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两句词人运用了两个色彩迥异的动词“撼”、“浸”,前者修饰出一双巨臂摇荡着水中的孤城的画面,施展力与暴;后者刻画了少女的柔指轻抚着情人,展现了情与爱的绵柔。两个字描写了湖水的刚与柔,对比鲜明地描写了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