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五月十三夜江行望月》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黄遵宪
五月十三夜江行望月
洒泪填东海,而今月一圆。
江流仍此水,世界竟何年。
横折山河影,谁攀阊阖天?
增城高赤嵌,应照血痕殷。
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历充驻日本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戊戌政变后罢归。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题解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光绪乙未年(1895)五月,黄遵宪至湖北办理教案,在汉口月夜泛舟长江,写下此诗。
简析诗人泛舟长江,仰望明月,仿佛看到月中山河破碎之影,联想到台湾人民斑斑血泪,不禁悲情难抑。诗人把圆月作为艺术意象,抒发其报国之心,填海之志,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世界竟何年”之叹暗含对清政府丧权辱国行径的谴责。此诗悲壮凄怆,意境旷远苍凉。
-
【释义】 民间谚语。其意思是:水平了不会流动,人穷了不能说话。此句另一说法是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评析】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出自佛家语。水平不流: 湖面如绸缎般静静的,静如处女。表面宁静
-
从治学问题的解答,到对后辈的指点提携,到自己身体力行、尊师重道的示范,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不但显示了他为文的雄辩有力,更展示了他一代文宗的大家之风,令世人敬仰。
-
白玉仙台古。丹丘别望遥。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还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 作品赏析【注释】:春日登金(一作九)华观白玉仙台古(一作上)。还疑(一作逢)赤松子。天路坐相邀
-
作者: 卢娅 【作家简介】韩雪野(1900— ),朝鲜现
-
大溪口风雪(二首)其一残年容易感他乡,纵不闻猿已断肠。回首故园山万迭,满船风雪下瞿塘。其二北风吞峡一舟轻,雪里江声杂雨声。篷底细倾
-
处默蓬鬓蓬门积恨多, 夜阑灯下不停梭。成缣犹自陪钱纳, 未值青楼一曲歌。处默,系唐
-
风雨中忆萧红丁玲作者简介丁玲(1904~1986),湖南临澧人。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中国当代著名作
-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野塘水边碕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婵娟不失
-
王安石《材论》 天下之患 1 ,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 2 ;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 3 ,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
-
《交道非人益我,即我益人.求人益我者,进德之事,子夏之言近之;以我益人者,成德之事,子
《交道非人益我,即我益人。求人益我者,进德之事,子夏之言近之;以我益人者,成德之事,子张之言近之。非能自受天下之益者,不能以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