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正·充养堂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度正·充养堂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广平程正与取后溪先生勉之之言①,名其堂曰充养,正嘉其善于自择也,因发其义而为之铭:
维皇上帝②,降衷于人③。仁义礼知④,其性也均。惟气运行,有清有浊。虽曰生知⑤,何尝不学。反求诸心,其端甚微。学者于此,充之养之⑥。充其所知,益加存养。养之既至,所充宜广。如火始炎⑦,如泉始达⑧。苟能充之,光辉发越⑨。如木斯萌,如苗斯长⑩。养而无害,塞乎穹壤(11)。于斯二者(12),互用其工。行著习察,圣人同功。惟昔孟子,尝言其端(13)。勉哉来者,请事斯言(14)。
【注释】
①广平:即邯郸。后溪先生:刘光祖(1142—1222),字德修,号后溪,一号山堂,阳安人。历官太学正、侍御史、显谟阁直学士。有后溪集十卷、山堂疑问一卷。
②维:作语助,用于句中或句首。皇:大。
③衷:善,福。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④知:通“智”。
⑤生知:生下来就知道。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⑥充:充实。
⑦炎:燃烧。
⑧达:到。
⑨发越:散发,散射。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郁郁菲菲,众香发越。”李善注:“郭璞曰:‘香气散射也。’”
⑩斯:作语助,用同“是”。
(11)穹(qiong)壤:天地。
(12)斯:此。
(13)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14)斯:此。
【译文】
广平程正与取后溪先生勉励他的话,给他的房子命名为充养,我赏识他善于自择,便发挥它的含义而给他写铭:
伟大的上帝,给人们以善良的本性。仁义礼智,人人的性情中都有。只是精神境界的表现,有清有浊。虽说是生下来就知道,何尝不学习?反过来探讨自己的心,仁义礼智的萌芽甚微小。学者对于这一点,必须充实培养。充实自己的知识,更要加强修养。修养达到了应有的程度,充实的知识更广。像火刚冒火苗,像泉水刚从地下冒出。如果能充实,就会光彩焕发。如树刚发芽,如苗正在长。修养没有害处,浩然之气塞满了天地。于这充养两点,互用它们的工夫。对于自己的行为有透彻的了解,对于自己的习惯有明确的认识,与圣人达到同样的功效。从前的孟子,曾经说过仁义礼智的萌芽。勉励啊后来的人,请遵循这句话。
-
《庄子》 秋水时 ① 至,百 ② 川 ③ 灌 ④ 河 ⑤ 。泾流 ⑥ 之大,两涘 ⑦ 渚崖 ⑧ 之间,不辩 ⑨ 牛马。于 ⑩ 是 (11) 焉 (12) 河伯 (13) 欣然 (14) 自喜,以 (1
-
古文观止·清文·顾炎武·复庵记 旧中涓范君养
-
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2〕。何则?循心以为量者存乎我,因物以成务者系乎彼〔
-
【原题】:湛庵出示宪使陈益之近作且蒙记忆再次韵一首适王令君国正携酒相过断章并识之有便仍以寄陈也
-
穷老真无事,江山已定居。地幽忘盥栉,客至罢琴书。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时闻系舟楫,及此问吾庐。
-
这首《小重山》虽然没有《满江红》家喻户晓,但是通过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隐忧时事的爱国情怀。 上片着重写景。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
-
【名句】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 语出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水性柔弱,所以有波纹聚结;树木质体充实,所以能开花。比喻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
-
江南旅情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 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 【作者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悼念朋友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表达“悼念朋友去世”的古诗句,关于“悼念去世好友”的诗句,悼念好友的古诗。《李白墓》唐代:白居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译文:在采石江边,
-
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来春更葺东厢屋,纸阁芦帘着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