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庄子·庄解小言(节录)》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附录】·庄解小言(节录)原文鉴赏
内篇各立一题,各成结构。外篇虽不立题,亦各成结构。惟杂篇不立题,不结构,乃可各段零碎读之。然天下一篇为全部总跋,洋洋大观。
分节分段,非庄原本。但骨节筋脉所在,正须批衅导宣传窾,故不惜犁然分之。先细读其一节,又细读其大段,又总读其全篇,则郜会分明,首尾贯穿,盖必目无全牛者,然后能尽有全牛也,识者自知之。
庄子真精神,止作得内七篇文字,外篇为之羽翼,杂篇除天下一篇外,止是平日随乎存记之文。
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
古今格物君子,无过庄子,其侔色揣称,写景摛情,真有化工之巧。
能文家如汉之班、马,唐之韩、柳,宋之欧、苏,皆每拈一件成文,故每人不下千百篇,前后少雷同处。庄子篇篇是要明这一件事,所以未免有一二雷同之句。盖庄子先拣古今最难一件事不容言语者,却偏要洗发出来。若不是仙才变化,如何有这许多文字。不得更苛责其全部中一二语之重出也。
一编之书,何分内外,以其专明宗旨,故目之为内。盖庄子参透道体,欲以一两言晓畅之而不得也。岂惟一两言晓畅之而不得,虽千万言,亦只是说不出。所以多方荡漾,婉转披剥,有时罕譬之,有时旁衬之,有时反跌之,有时白描之,有时紧刺之,有时宽泛之,无非欲人于言外忽地相遇,此内七篇所为作也。
内七篇都是立题目,后做文字。先要晓得他命题之意,然后看他文字玲珑贯穿,都照此发去。盖他每一个题目,彻首彻尾是~篇文字,止写这一个意思,并无一句两句断续杂凑说话。今人零碎读之,多不成片段,便不见他篇法好处。
道体千言万言说不出,究竟止须一个字,并一两言还是多的;究竟止可意会,并一个字还是多的。庄子内七篇,题目虽有七个,文字虽有七篇,总说得这一个物事,要人心领神悟而已。
这一个物事,漫天漫地都是他。庄子约略七个题目,大要不越乎此,所以欲不着言语,则一两句还是多,欲着言语,则七篇须少不得一字。
篇中用事,或割取其一节,或引据其一言,又或非借重这一个人衬贴,则抑场不得痛快,大要不得认作事迹之实,须知都是行文之资助而已。
外篇者何?随事敷折,披技溯流,虽皆卫道之言,然较之专透宗旨者,则外矣。
外篇十五首,各因一时有感而作,其命题但取篇首两字,非若内篇之特立一个题目也。褚伯秀曰:“内篇命题,本于漆园,各有深意。外杂篇,则郭子玄删修,但摘篇首字名之。”此说甚是。但谓摘名出于子玄亦未见其必然也。
谓之杂篇者,不是于道有庞杂之言,止是随手错叙,虽各段自有文法,不曾给撰成篇耳。
杂篇有作于内外篇之前者,如“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一段,“冉相氏”一段,“罔象问影”一段等是也。盖先记于此,后来作文,又采用之。有作于内外篇之后者,如寓言一段,及天下篇等是也。盖作书之后,自加发明也。杂篇随手错叙,至天下篇,则特意给撰为一部总跋,是古今有数文字。(南华经解)
-
江海多豪气,朝廷有直声。何言马蹄下,一旦是佳城。
-
欧阳修 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据《居士集》目录注,该诗作于明道元年,为《游龙门分题十五首》之一。 这首诗写的是灵山月夜的景观,其中亦拂溢着佛地所特有的禅气,形成空灵静谧之
-
弹琴江浦夜漏水,敛衽窃听独激昂。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自従郑卫乱雅乐,古器残缺世已忘。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世人不容独反古,强以新曲求铿锵。微音淡弄忽变转,数声浮脆如笙簧。无情
-
原文: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译文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
-
勇之忍第五十三勇之忍第五十三 暴虎冯河,圣门不许;临事而惧,夫子所与。 黝之与舍,二子养勇,不如孟子,其心不动。 故君子有勇
-
【4005】那个时代的贪赃枉法:清中期一批钦办案件的启示(卜键著,中国方正出版社,19万字,2017年6月第1版,39元)△这本书收录的是清代中
-
作者: 王瑞明 《洛阳伽蓝记》五卷,专记洛阳佛寺。其
-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① :惰其四肢 ② ,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 ③ 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 ④ ,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 ⑤ 耳目之欲,以为 ⑥ 父母戮
-
词的标题“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表明了词作内容和写作对象。 上片,描绘楚山修竹,以竹隐喻人。开头两句,以景起兴,大赞“楚山修竹”,“异材秀出”。字面上写竹材修长高大,实写楚地人才济济。紧接着用排比句,进一步写蕲州的笛竹早已闻名于世,“
-
唐备天若无雪霜, 青松不如草。地若无山川, 何人重平道。这首诗写得犹如格言,以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