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聆听》鉴赏
我的天空有乱鸟飞过
黄昏
叶喧如雨
我的草地上有泡桐树立
风花月季
含芳自妍
几只飞虫绕过花坛
我的季节是六月
蓝星闪耀
淡月微圆
我的襟前有暮色滑落
六月
我听到第一声初蝉
我的静寂之中有蝶翅扇动
静而聆听
盈盈绿水洗蝉声
我的风语
我的钟吟
我的唇边一枚簌簌的青杏
这首诗写得静、幽、淡、雅,有如“静寂之中有蝶翅扇动”,“盈盈绿水洗蝉声”。那种清旷渺远的情趣,那种全无人间气象的恬静、自然,都被诗人毫不费力地融到笔下。成为一种心灵的潇洒气象,一种浑成的审美效果。聆听这首诗“聆听”中的内容,显然并非皆是聆听而得。诗人不过在“嗒焉丧我”的状态中,目不迷五色,耳旦听八音罢了。仿佛禅家打坐,摒思弃虑,闭目进行纯粹的直觉体验,那冥冥中的物象便有了灵气,与诗人的内心省悟达成不分彼此的一片,成为诗人精神状态的图景。
这首诗在一派静寂中写声音,但写得极有层次。先是“我的天空有乱鸟飞过/黄昏/叶喧如雨”,这是大音,有噪杂感、冲动感,暗示了诗人还没能彻底进入冲远澹泊的化境。接下来,写“几只飞虫绕过花坛”,这是弱音,但仍可聆听,诗人的冥思已经渐入无我之境。这两节不但写实有的声音,而且有具体的物象,“泡桐树立”、“风花月季”、“蓝星闪耀”、“淡月微圆”,写出了干净疏淡的景物,但仍是 “我” 看到的、“我”听到的。下面,诗人才真正达到浑然忘我的状态,“我心” 听到无声的 “蝶翅扇动”,无形的 “盈盈绿水洗蝉声”。这两个意象只可能心会,不可能 “聆听”。蝶翅无声,绿水如何洗得蝉鸣?这真是神来之笔,心不待境静先静啊! 最后,“我” 彻底消失,不再 “听到” 什么,而是我就是 “风语”、“钟吟”,就是 “一枚簌簌的青杏” 了。
静寂中读过大仙这首诗,使我们心胸为之涤漱,于波澜不惊中达到心灵的安歇。当然,这不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不妨进去呆一会儿,水澄江静,满目青山,我们疲惫的心在那儿卸下了,这挺好。
-
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希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
-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吴兴)人。天宝十年进士,曾任考功
-
静安为词,往往借美人芳草之思,喻悯世伤时之痛,“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樊志厚《人间词甲稿序》),故词中多用虚拟之笔。
-
孔子曰:“大德者,必受命 ① 。”(《中庸》十七) 注释 ①受命:承受天命、大命。 【译文】 孔子说:“上天保佑大德的人有大命,他必然要承受天命从而替天行道。” 感悟 大人干大事,小人干小事;大人为民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
-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这是一首愤怒控诉繁重的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民歌。全篇没有任何渲染,语言明白如话,但却达到了令人震颤的艺术效果。 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防御匈奴南
-
宋·欧阳修2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3: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4。一日,和问冯曰:“公
-
建安十九年,王师东征吴寇,余典禁兵,卫官
-
[宋]杨万里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漩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这首七绝
-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诗选自《乐府诗集》。 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在秦汉时称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敕勒或铁勒,因他们造的车车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