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绿绿的灼火》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绿绿的灼火》鉴赏

作者: 张俊山

韦丛芜

细雨纷纷地下着,阴风阵阵掠过野冢,我的骨骼在野冢上直挺地躺着。

光已经从世界上灭绝,我的骨骼已经不发白色。

我这样死着。——

在空虚里,在死寂里,在漆黑里死着。

唉唉,我的骨骼怎的又在微微叹息了!

唉唉,我的心火怎的还没有灭尽呢!

唉唉,它在里面又燃起了!

唉唉,又燃起了,绿绿的灼火又燃起了!

司光的神不能灭熄我的心头的残烬,绿绿的灼火又照亮了我的心的王国。

在这王国里,好象初次幽会似的,我的灵魂紧紧地拥抱我心爱的情人,她曾白白地葬送了我的青春;

在这王国里,我又觅得我空洒了的眼泪,我失却了的力量,我压死了的热情,我的幻梦,我的青春,我的诗歌,我的雄心,——

这一切都齐整地罗列在爱的祭坛上,不面架着浇过油的柴火,当中铺着一个蒲团,——我知道,这是专等着我的灵魂的到临。

我的灵魂到蒲团上虔诚地跪下,柴火在下面燃烧着,我的诗歌在坛上呜咽地奏着,我的情人在坛上轻盈地舞着,

我的眼泪,我的力量,我的热情,我的幻梦,我的青春,我的雄心,……同在这火光中举行了葬礼。

火焰烧遍了爱的祭坛,火焰烧遍了心中的王国,但这只是绿绿的灼火。

——你又来了么,司光的神?我说。你这是第几次了!

——你知道,司光的神使,我并不是情愿这样的。

——灭不了的是我的心头的残烬,你何必使我的灵魂反复忍受烈焰燃烧的惨刑!

——你的孽障太深了。

狂风吹灭了我的心火,急雨浇熄了它的残尽。

——它将不再燃起了,司光的神使。

——你这话说过几次了?我问。

我的心头暂落得一阵莫名的清冷。

细雨纷纷地下着,阴风阵阵掠过野冢,我的骨骼在野冢上直挺地躺着。

光已经从世界上灭绝,我的骨骼已经不发白色。

我这样死着,——

在空虚里,在死寂里,在漆黑里死着。

唉唉,但愿我的心火不再从骨骼中燃起了!但愿我的心头的绿绿的灼火不再从骨骼中燃起了。

1926年2月17日晚

人性是个复杂的存在。人有生命,便有爱和恨、欲望和理想、追求和奋斗……然而,对有些人来说,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切都不能实现,终至化为虚无的时候,那便是心灵的死亡。世界上一切,对他都是无所谓了,这就堕入“哀莫大于心死”的绝境。

可是还有另一种人,其人性具有特殊坚韧性。尽管他也是不幸的,历经挫败,了无成功,但却往往从沮丧中一再萌生新的欲念。于是就有再追求,再奋斗,再失败……周而复始,无有尽日。这种人当然会体验到更多更大的悲哀,因此也遭受着灵魂里更深刻的痛苦。这就是韦丛芜在绿绿的灼火里揭橥的人生体验,一种人性莫可奈何经受历炼的悲苦情境。

篇中最触目惊心的场景是灵魂被置于“爱的祭坛”,架在火焰上烧烤的惨象:

我的灵魂到蒲团上虔诚地跪下,柴火在下面燃烧着,我的诗歌在坛上呜咽地奏着,我的情人在坛上轻盈地舞着。

我的眼泪,我的力量,我的热情,我的幻梦,我的青春,我的雄心,……同在这火焰中举行了葬礼。

无疑,这是一场痛苦难熬的灵魂苦刑,那灼灼燃烧的“心火”不啻是在对自己施暴,足见人是多么难于挣脱自我的灵魂拷问啊!虽然这心之火焰再次被“狂风吹灭了”,“急雨浇熄了它的残烬”,但是并不能保证这颗灵魂永远“在空虚里,在死寂里,在漆黑死着”。因此,篇末那“但愿”的一再乞求也就包涵着无限的忐忑——谁能断定那“绿绿的灼火”不再复燃呢!那么,这个灵魂的痛苦何日得以挣脱?

诗篇就是在这种浓重的无以自慰的惨烈氛围里号叫般地诉说着内心的痛苦,叩击读者心弦,令你悚然震惊,那种艺术力量真如旋风般剧烈摇撼着人们的心旌!

诗篇的构思立足于阴森可怖的奇诡想象,既有环境气氛的烘托,又有具象的比拟,从而把抽象的心灵感受外化为一幕活生生的惨剧。这是其从总体上产生强大艺术震撼力的原因。

当然,若论其思想意义,却并非多么重大的主题显现。充其量,不过是乱离时代一个孤寂灵魂的痛苦呻吟。或许,它能让你认识到二十年代中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倾洞风沙中是怎样痛苦地飘摇和挣扎的?

猜你喜欢
  • 《四犯令·月破轻云淡注赏析》

    【注释】:这首词写离别,与一般的离歌写法不同。作者并不正面渲染离愁别绪的深重,而是独出心裁地借助新奇丰富的想象,通过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可谓含蓄空灵,别开生面。上片写临别情景。先用写意手法疏笔勾勒别

  • 古代诗文名篇之戏曲·关汉卿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原文、鉴赏和解读

    戏曲·关汉卿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第四折 (鲁肃上,云)欢来不似今朝,喜来那逢今日。小官鲁子敬是也。我使黄文持书去请关公,欣喜许今日赴会,荆襄地合归还俺江东。英雄甲士已暗藏壁衣之后,令江上相候,见

  • 《鹧鸪天·代人赋赏析》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

  • 箬竹经典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箬竹经典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特别好奇,好奇的要命。  然而我知道:他们说得是真的,没有骗我,不是故事。  父辈们确切老了。他们的头发已经苍白,他们的额头布满皱纹。他们用掉了牙有些漏风的嘴里,说出那些过往,那些真实,那些心酸。不过,他们的语言充满神圣,他们的

  • 《李纲·座右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李纲·座右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予名堂曰“求

  • 《带·王元任》原文与赏析

    王元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景甲桂林。”在清澈见底的漓江上荡舟远望,可以见到阳朔碧莲峰石壁上,有一个约三米见方的巨大草书“带”字

  • 孟浩然《和张明府登鹿门作》全诗赏析

    忽示登高作,能宽旅寓情。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清。草得风光动,虹因雨气成。谬承巴里和,非敢应同声。 作品赏析【注释】:思微清:一作思弥清

  • 元戏剧《无名氏·包待制陈州粜米》鉴赏

    元戏剧《无名氏》鉴赏 《陈州粜米》全名《包待

  • 杜甫《望兜率寺》全诗赏析

    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霏霏云气重,闪闪浪花翻。不复知天大,空馀见佛尊。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作品赏析《杜臆》:此亦指寺前望见者。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靠靠云气动①,闪闪浪花翻②。不复知

  • 祭文·祭文研究·祭文产生的渊源

    祭文·祭文研究·祭文产生的渊源 我国是个文明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