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中浦讲坛•2014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中浦讲坛•2014

【3741】中浦讲坛•2014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编,2015年1月)

△第91讲—第101讲,特稿2篇。正确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财税改革;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全球视野与中国经济、外交、安全战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上海改革开放的实践等。曲青山、刘尚希、龙永图、林毅夫、韩正等。

○党的纪律的两个显著特点:自觉的纪律、铁的纪律(强制性、严肃性、统一性)。

○毛泽东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说“一天不用功,跟不上毛泽东”,这映证了两位伟人勤奋学习、奋斗不止的一生。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既然湿了鞋,顺便洗个脚;既然洗脚,干脆洗个澡。犯罪心理学有个命题,人的贪欲总是从小到大,从贪少到贪多。

○作孽时间越长,罪孽越重,最后受到惩罚也越重。

○从三个方面学习和把握党的历史:①从党的历史的基本线索来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②从党所做的三件大事来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③从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来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

○坚持不懈地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财税改革的基本原则:两个积极性(中央与地方)与两个稳定(税赋稳定和中央与地方财力格局的基本稳定)。

○如果一个城市通过精心设计,建筑空间和公共空间充满着艺术气质、充满着美,那么城市是不断增值的资产。如果来个长官意志,像兵营那样,那就是一堆建筑垃圾,以后都要被拆掉。城市美主要体现在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中国崛起之特点:快;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崛起;崛起的过程,是中国发展得最快,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了大的问题,在走下坡路。

○我国干部队伍之“三波”:①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主体是军队转业干部,叫做“打江山坐江山”;②从改革开放到十七大左右这段时间,主体是理工科背景;③从十七大至今,干部专业背景中哲学社会科学越来越多,其中像政治学、经济学、法学、行政学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时期上海的思考:一、四个导向:①强调效益和质量的导向;②民生优先的导向;③生态环境保护的导向;④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发展导向。二、需要把握的问题:①产业升级;②交通体系;③宜居城市。三、全面深化改革的上海实践:①自贸区建设;②国资国企改革。

猜你喜欢
  • 杜甫《种莴苣》全诗赏析

    阴阳一错乱,骄蹇不复理。枯旱于其中,炎方惨如毁。植物半蹉跎,嘉生将已矣。云雷欻奔命,师伯集所使。指麾赤白日,澒洞青光起。雨声先已风,散足尽西靡。山泉落沧江,霹雳犹在耳。终朝纡飒沓,信宿罢潇洒。堂下可以

  • 诗经《荡之什》译文与赏析

    荡之什荡之什 荡之什,包括荡、抑、桑柔、云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瞻卬(yǎnɡ)、召旻(mín)11首。该组主要反映西周末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评析】 古代格言。出自 《庄子》。原文是: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 《定州稻田》原文|翻译|赏析

    宋·沈括镇阳池苑之盛1,冠于诸镇,乃王镕时海子园也2。镕尝馆李正威于此3,亭馆尚是旧

  • 唐宋小说之《奢简》全文、注释和翻译

    原文 陈秀公 1 罢相,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其先茔 2 在润州,而镇江即本镇也。每岁十月旦 3 、寒食 4 ,诏许两往镇江展省 5 。两州 6 送迎,旌旗舳舰,官吏锦锈,相属 7 于道,今古一时之盛

  • 李白《上清宝鼎诗》全诗赏析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赠我累累

  • 《昔思君》情诗三百首赏析

    昔思君 作者: 傅玄 【原

  • 〔台湾〕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台湾〕余光中 【原文】: 惊蛰一过,春寒加

  • 《长相思·惜梅赏析》

    此词题为“惜梅”;上片着重在一个“惜”字上。   起首两句写梅的开放和谢落。“寒相催”,“暖相催”是指气候转暖,促使梅花萎谢。以下两句叹息寒催梅开,暖催梅落,早开便会早落,因此就叮嘱花儿,还是迟一点开吧。其惜花之心,由此可见。及到花飞春

  • 王国维《人间词话·叠韵不平仄》经典解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叠韵不平仄》经典解读 叠韵不平仄 昔人但知双声之不拘四声,不知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凡字之同母者,虽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