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鉴赏
作者: 张俊山
周为
街上有春风,窗上有春风,春风能寄远么?
让千万里茫渺的云烟,上千万里遥遥的山水,隔绝了你我的馨颏,经已两度春风了。
一夜长了墙头草,乡思遂如流水了。那南方的池畔,春草该已萋迷吧?而今已是三月。
三月,山间点点杜鹃红。
三月,杜鹃红笑着初樵的村女。
三月,山间里有初樵女的歌声,明洁得象山尖上的白云,响亮得象幽谷中的泉水……
三月的山间,有我的马蹄,有你的絮语,还随着我们少年的华发。
揆别了山间的松柏,山间的明月,我看着异地的繁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了。山间的小径,早被野草锁住了吧?因而夕阳下的小径,再不见我们捕捉着影子……
而今又是三月。
三月,遥远的南方,仍浮着虬捲的烽烟而在伸向战争的路,我们都在踏着兄弟们的足印。我知道,三月的路上,我们都有宏亮的歌。
但让云烟与山水隔绝了我们的馨颏,已经是两度春风了,所以我要问:
春风能寄远么?
“春风能寄远么?”开篇这一问,问得奇崛而神妙!在烽烟阻隔的战争年代,诗人远离故土,已经“两度春风”;当异地三月的繁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的时候,他是深深地怀乡了。
“乡思遂如流水”,于是故乡的三月春景一幕幕映现于诗人的脑际:
三月,山间点点杜鹃红。
三月,杜鹃红笑着初樵的村女。
三月,山间里有初樵女的歌声,明洁得象山尖上的白云,响亮得象幽谷中的泉水……
三月的山间,有我的马蹄,有你的絮语,还随着我们少年的华发。
这些美好的回忆有力地渲染了诗人的乡情乡思,那样浓重,那样悠长。而白描、拟人、通感几种艺术手法的交并运用,把故乡的美丽描绘得令人神往,这更为诗人那浓浓的怀乡情思提供了足可信实的现实根据。
可是,无论故乡多么可爱,无论故乡的三月多么令人心醉神迷,诗人的现实处境都使他对那美好的一切只可忆念而不可亲及。“三月,遥远的南方,仍浮着虬捲的烽烟。而在伸向战争的路,我们都在踏着兄弟们的足印。”诗人正投身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那有家归不得的忧思被同赴国难的仇忾所取代,他的意气是昂扬的。因此,在乡思如流水的时刻,他没有丝毫的颓丧和消沉,而是响亮地宣告:
我知道,三月的路上,我们都有宏亮的歌。
这样,一阙怀乡曲就转化为一首激昂的战斗进行曲,那爱国主义的战斗主题就相当鲜明了。
“春风能寄远么?”当诗人再度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就不言自明了:春风能够寄远,因为这“春风”是发自诗人胸臆的爱家乡、爱祖国的缕缕情思,它必然随着诗篇吹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吹进每一位同胞的心中。
诗篇的节奏急促,语言跳脱流转,把那股乡情一步一步推向顶巅,最后完成了爱国主义的升华。这里有优美的抒情和生动的描写,在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中冉冉托出了一颗太阳一般熊熊燃烧的赤子之心。它,多么令人感动啊!
-
苏轼 右轼启: 窃以天下之事,难于改为。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
-
〔原文〕 谁谓河广? 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 跂予望之。 (鲁齐跂作企。) (广、杭、望,阳部。) 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 曾不崇朝。 (刀、朝,宵部。) 〔译文〕 谁说黄河宽无边?一叶扁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常识100试题及答案,内容包括小学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古诗词知识竞赛答案,小学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不知细叶谁裁出,( )2、洛阳亲友如相问,( ) 3、劝君更尽一杯酒,( )4、( ),孤帆一片日边来。 5、莫愁前路无知己,( )
-
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解题】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春。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上疏救房琯,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晚曾回洛阳,次年春由洛阳返华州(今陕西华阴),时郭子仪等九节度数十万大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全线溃败
-
读完这本书,我只愿自己变成《西风颂》中的落叶,流云和浪头,愿随西风翻腾飞行翻滚。这是一本酝酿着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书。我从没读过这
-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裙、满把珍珠结。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一双手、采菱拾翠,绣衾下、抱著俱香滑。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
-
人已归来,杜鹃欲劝谁归?绿树如云,等闲借与莺飞。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徽。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美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在鸡鸣和鸟啼声中醒来,习惯地走到屋旁的禾场上,踢踢腿,松松筋骨。深深地吸口气,啊,多么清新湿润,甜甜的,夹着野花的芳香,和着泥土的气息。四周一片空濛,万物都沐浴在淡淡的晨雾里,那么安详,静默。天愈见的高远了,那淡淡的白云像水彩大师在蓝色
-
远眺岗什卡雪山一只牦牛扛着暮色帐篷,它要去哪儿群山寂静,群山安静一个裕固族人,沉默而明亮鄂博方向是心上的路邮递员达隆东智和摩托车还
-
苏轼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何时此霜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