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索斯,约翰·多斯作品分析
【介绍】:
美国著名小说家,“迷惘的一代”*文学运动先驱人物之一。
帕索斯的祖父是葡萄牙移民,父亲是芝加哥著名的律师、历史学家。帕索斯童年在欧洲求学,1912年入哈佛大学。1916年毕业,后去西班牙学习建筑。不久,志愿加入医疗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在法国战地医疗队和美军医疗队服役,曾与意象派*诗人肯明斯*同事。帕索斯曾据此期的亲身经历写成长篇小说三个士兵*。1918年在巴黎当记者,同一些侨居巴黎的艺术家和退役军人有较密的来往。记者工作使他跑遍西班牙和其他一些国家,视野开阔,眼光敏锐,走上激进的道路。1926年,帕索斯参加新群众杂志编委会,采访罢工斗争,为共产党刊物撰稿。1927年因参加营救萨柯和樊塞蒂的活动被捕下狱。1928年他访问苏联,政治上,公开支持共产党的总统候选人,并谴责各种形式的统治和垄断。1937年,帕索斯访问西班牙。由于私人原因,他的一个友人被民主政府处死,而公开与苏联和美共决裂。从此开始反共宣传。1970年9月28日去世。
帕索斯的早期创作主要是在20年代。第1部作品是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一个青年人的成就——一九一七年,通过对美国青年马丁·戈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际的描写,表现战争的极端残酷性,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这部小说反映了作者企图借助于社会主义思想来探索消灭帝国主义战争的途径。书中写道:“人们自然而然地倾向于互助,这就应该产生社会主义;而统治阶级则希望用锁链把我们束缚得更紧,这是社会主义所反对的。”此期代表性作品是长篇小说三个士兵(1921),描写三个应征入伍的美国青年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其中着重写了青年知识分子安德路斯在战争环境中怎样被迫放弃音乐创作的理想,表现的是“迷惘的一代”的主题。还有游记老马返途(1922)。中期创作是在他的思想转为激进,倾向左翼,支持苏联及美共的时期。作品主要有:小说曼哈顿中转站(1925),以一次大战前后的纽约为背景,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纽约记者、演员、律师、水手、工会干部等各类人物的生活。小说的现实性得到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热情称赞。之后的美国三部曲使帕索斯的创作登上高峰,它由北纬四十二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和赚大钱(1936)组成。1937年这三部小说辑为一本书,名为美国。小说全面描绘从19、20世纪之交到20世纪20年代初叶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帕索斯后期创作是在30年代末以后,思想向保守转化,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此期作品多表现由激进趋向保守的主题。作品主要有哥伦比亚特区(1952)三部曲,由一个青年的经历(1939)、第一号(1943)和伟大的计划(1949)组成。1952年辑为哥伦比亚特区,表现出作者对劳工运动、进步政治的失望。
帕索斯作品思想内容的倾向性时有变化,早期表现迷惘、失望的主题和厌战、反战的情绪;中期转向左翼,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后期则显出右的倾向,表现这种激进主义被资本主义大企业击败的历史,其作品的人物亦经历了从纵酒、到性自由、到自杀与精神崩溃的过程,充满悲观、失望的基调。
帕索斯的创作虽然庞大繁复,但结构上还是精心安排的,细节也取舍有度。他以美国社会为背景,描绘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有记者、演员、律师、水手、工会干部等的形象,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呈现出独特的史诗般的风貌。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帕索斯大胆进行创新实验。第1种手法是由穿插在人物描写的章节之间的新闻剪辑、报纸的大小标题、广告、流行歌曲、官方文件等组成的“新闻短片”,用这些混合、剪接的时代文献来突出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为小说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第2种是描写美国各界知名人士的“人物传记”,如银行家波莫特·摩根、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报业大王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建筑师弗兰克·蒂埃德·莱特、男明星鲁道夫·瓦伦丁、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激进派塞斯泰因·维布伦、进步作家约翰·里德、工人歌谣作者乔·希尔、工人运动领袖德布林等等,以突出历史的轮廓。第3种是接在人物描写或“新闻短片”后的“摄影机镜头”,描写作者自己成长的过程。这些新手法的使用,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绘出广阔的社会场景,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立体感。帕索斯笔下的人物多是“群像”式的,人物不是贯穿全书的始终,各人物彼此之间不发生任何必然联系,他们只是在某些具体事件中相逢。
-
源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秀才驱怪》:“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 蒲松龄(1640—1715)在该文中讲了一个叫徐远山的秀才歪打正着吓跑了妖怪的故事。故事最后蒲松龄以“异史氏”
-
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上海暨南大学讲》全文、注释和赏析
我是不大出来讲演的;今天到此地来,不过因为说过了好几次,来讲一回也算了却一件事。我所以不出来讲演,一则没有什么意见可讲,二则刚才这位先生说过,在座的很多读过我的书,我更不能讲什么。书上的人大概比实物好
-
【3726】超越:技术、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历程(许涛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3 5万字,2018年3月第1版,98元)△这本书通过对经济史和科学技
-
临江仙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
-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 ② ,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 ③ ,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①这是郭沫若1961年游大观楼写下的诗作,表现了作者的豪情逸兴及对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②睡
-
宦情斗擞随尘去,乡思销磨逐日无。唯拟腾腾作闲事,遮渠不道使君愚。 作品赏析斗擞:一作抖擞
-
女子夜绩女子夜绩 【原文】 《汉·食货志》云:“冬,民既入[1],妇人相从夜绩[2],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谓一月之中,又得半夜,为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斯:此,这。上天如果想让这个人将来担当重任,就会磨练他的心志,劳苦他的筋骨。《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一日一首古诗词,内容包括历史上那个诗人是一天一首诗,古诗:一日()(),不用()(),长乐歌诗一天一首古诗长歌行。据各类教科书和文史资料记载,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之一的是南宋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他的一生共写了近万首诗,平均每隔三天就能写出一首。这今存的九
-
兵符严重辞金马,星剑光芒射斗牛。笔落青山飘古韵,帐开红旆照高秋。香连日彩浮绡幕,溪逐歌声绕画楼。可惜登临佳丽地,羽仪须去凤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