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赵云传》译文与赏析
赵云传
赵云传
【题解】
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东汉末名将。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刘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228),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寡不敌众,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在汉中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原文】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译文】
赵云,字子龙,他是常山真定县人。他原本是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派刘备与田楷共同抗击袁绍,赵云随同前往,为刘备掌管骑兵。当刘备被曹操追逼至当阳长坂时,刘备舍弃妻儿向南逃走,赵云身背刘备的幼子,即后主刘禅,保护甘夫人,即刘禅的母亲,舍命拼杀使他们母子幸免于难。后赵云被升迁为牙门将军。刘备率军入蜀,留赵云镇守荆州。刘备从葭萌关回攻刘璋,召诸葛亮前往。诸葛亮率领赵云、张飞等沿长江逆流而上,平定沿途郡、县。至江州后,诸葛亮分派赵云率领一支军队从岷江直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成都。成都平定以后,刘备任赵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223),赵云被升任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爵为永昌亭侯,随后又升迁为镇东将军。建兴五年(227),赵云跟随诸葛亮驻守汉中。第二年,诸葛亮出兵伐魏,扬言从斜谷道出兵,魏将曹真急调大军前往抵御。诸葛亮命令赵云与邓芝前去斜谷抗击曹军,自己则率领大部队进攻祁山。赵、邓兵力弱小而敌军兵多势众,故在箕谷受挫,但他们随即收整人马固守险要,终于避免惨败。军队退还汉中后,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建兴七年(229),赵云去世,被追谥为“顺平侯”。
-
陆 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 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 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 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 万顷松江看月明。 陆游自己曾说过:“诗因少睡成。”(《夜坐庭中》)
-
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
-
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犹余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作品赏析【原题】: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二首
-
《先秦散文·国语·里革论君之过》原文鉴赏 晋
-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翻译与解读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意为遗失在东方的东西,可以在西方得到。这里比喻一种逆境变为顺境的情况。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因为未来可能会有更好的机会。人生就像阳光落在桑榆树上,虽然失去了东方的阳光,却收获了西方的温暖。
-
有人说《渔父》的作者不是屈原,但所论证据皆不足。我们认为《渔父》是屈原以第三人称创作的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散文诗。他通过渔父与屈原的简
-
这首诗一说吴迈远作,二说鲍令晖,此诗解说出处指的是鲍令晖的《玉台新咏》。 全诗可分为三层。 前四句为一层,“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是指想着对方身处荒寒之地,却无精致轻暖的衣着,只能以粗毛短衣御寒。 “日月”二句
-
《北陂杏花》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他以流畅、清新的诗句描绘了北陂杏花的美丽景色。诗中注重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以及对细微之处的敏锐感受,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通过描绘杏树盛开的情景,抒发了对美的追逐和向往。整首诗流畅、优美,给人以愉悦和惊喜的感觉。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春天气息,向读者展现了大自然中的美妙与神奇。
-
吾年五十加朝散,尔亦今年赐服章。齿发恰同知命岁,官衔俱是客曹郎。[予与行简俱年五十始着绯,皆是主客郎官。]荣传锦帐花联萼,彩动绫袍雁趁行。[绯多以雁衔瑞莎为之也。]大抵着绯宜老大,莫嫌秋鬓数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