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香》鉴赏
作者: 曹增渝
焦菊隐
微雨之后,手拉了亲密的朋友,在昏昏的月光下,细细谈心,无意间来到了街头静处,便觉得一股清香,有如桂花的纯细,原来我们已进了槐木林里。
仰头望一望槐花,美丽似一位挂孝的女子。我不禁心中奔腾起无名的忧郁——想失意人如果到了此地,他当怎样的难过,怎样的顾槐花清香而自怜?槐花香了,游人如织;槐花谢了,游人散去。在槐木虽不觉得有多么悲哀,而失意人望见就触景生情,恨不得一时就入最后的安息!
槐花尚在扬眉吐气地弥散着香味,他似乎不知香味终尽时的孤寂。虽然有人劝槐花稍敛踪迹,而清香却仍然随雨后微风吹来吹去。我们在这恼人的槐香下,走来走去。稀云边的明月光,也在忽来忽去。
5.10.夜半。
一篇短短的散文诗竟能把对槐香的领略写出这么丰富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可以叫作“初涉佳境”。微雨之后,月光之下,在街头的静处,身边又是亲密的朋友,无意之中被槐花的清香所陶醉——这确实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然而这不过是浅尝,还停留在感觉的层面。
第二个层次是“游目骋怀”。在感觉的刺激下,大脑开始进人兴奋状态,于是思绪翻腾,浮想联翩。由槐花素净的美,联想到穿白挂孝的女人,想到它不能带给失意之人的悒郁情怀。进而又由槐花的繁盛与凋谢,想到游人的聚散,想到美的短暂易逝,从而生出无限的感慨。这里,槐香仿佛成了一位引我们在人类精神世界里漫游的向导。
当纷飞的思绪最终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人们便进入了第三个层次。这是对现实的重新把握,对美的重新体味。尽管这里包含着几分无奈、几分伤感,但也融入了新的体察、新的领悟。所以,人们还是恋恋不舍地“在这恼人的槐香下,走来走去”,更加珍重地面对着生活,面对着现实,面对着依然弥散着的槐香。
由于时代的变异,作者在这篇散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多愁善感的审美个性,也许难以为今天的读者所激赏,然而这种“入——出——人”的致思方式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
宋词典故·九龄风度 【出典】 《旧唐书》卷九九《张九龄传》:“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
-
海山兜率两茫然,古寺无人竹满轩。白鹤不留归後语,苍龙犹是种时孙。两丛恰似萧郎笔,十亩空怀渭上村。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更无言。
-
韩愈文《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
-
“四月初的衬裙”中午读到阿波利奈尔的诗句: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或者,翁加雷蒂:生命对我来说,只是一块梗在喉底的叫喊的岩石。喜欢读
-
旧雨常来,今雨不来,佳人偃蹇谁留。幸山中芋栗,今岁全收。贫贱交情落落,古今吾道悠悠。怪新来却见,文反离骚,诗发秦州。功名只道,无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怎奈向、儿曹抵死,唤不回头。石卧山前认虎,蚁喧床下
-
通道,最初我以为是通衢大道这个成语的缩写,后来才知道是一个县名,且交通并不十分发达。为何叫通道?我想应该是指心灵相通道义相连,是“
-
【注释】:(古北有降夷十数家,男妇可四五十人,并潮河墙内居)
-
《端午日赐衣》 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注释: (1)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
-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赋(f)得:按照预先定下的题目写诗。离离:繁多、茂盛的样子。枯: 草木凋谢。荣
-
释子喜相偶,幽林俱避喧。安居同僧夏,清夜讽道言。对阁景恒晏,步庭阴始繁。逍遥无一事,松风入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