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海人》鉴赏
作者: 马洪恩
韩嘉川
去驯服风浪的烈马,他紧攥着油亮的舵柄……
在柔软的海滩上,他迈着疲惫的步伐,身后那一道道默不作声的波涛,是被驯服的吗?
也许它们累了,正缓缓地遛步。它们曾抖动着旋涡的鬃毛向他扑来,曾扭动着躯体,要将他甩进洪涛的峡谷,而他扯紧了帆缆,扯着激浪,骑着它回来了。隆起的肌肉里,依然鼓荡着风暴的余韵。
哦,远远的,她那灯塔般的目光,却照亮他胸中更大的浪潮。
这篇作品描绘的是驯海人的生活、斗争和从海上归来的情景。作者以简捷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恢阔动人的画图,满腔热情地颂扬了时代的骄子——驯海人的大智大勇和拼搏精神以及执著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激情。
作者把波涛汹涌的大海,比喻为风浪烈马,简短的词语,便把一幅动人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你可以立即联想到辽阔草原上桀骜不驯的烈马倔强与难以征服的情景,还可以联想到年轻而强健的驯马手坚毅与果敢的性格;而在驯海人这篇散文诗中,作者并没有详细地向我们描述驯海的过程,只是选取了一个点,即“他紧紧攥着油亮的舵柄……”只一句话,驯海人镇定自若,不畏艰险,乘风破浪的景象便跃然而出。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用徐缓的笔调描述,“在柔软的沙滩上,他迈着疲惫的步伐,身后那一道道默不作声的波涛,是被驯服的吗?”这里的反问语气,是对驯海人坚强性格和拚搏精神的肯定与加强,作者进一步用意象化的语言写道,“也许它们累了,正缓缓地溜步,它们曾抖动着漩涡的鬃毛向他扑来,曾扭动着驱体,要将他甩进洪涛的峡谷,而他扯紧了帆缆,扯着激浪,骑着它回来了。隆起的肌肉里,依然鼓荡着风暴的余韵。”一韵三折,层层递进,用贴切的比喻,合理的夸张,饱满的激情,赞美驯海人坚强的性格和大无畏精神。这篇散文诗至此本来可以扎住了,然而作者却用了出人意料的结尾,进一步丰富了本文的人生、社会和情感的内含,使作品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虽然他的肌肉里仍然鼓荡着风暴的余韵,但由于与风浪烈马的全力拼搏,他的确是累了,在柔软的沙滩上,他的步伐是疲惫的,但远远的,一经“发现她那灯塔般的目光,却照亮他胸中更大的浪潮。”
至此,这篇散文诗把我们引向了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使浩瀚的大海与象大海一样深邃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心理结构与外部世界产生了一种同形的契合,寄寓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情感与含义;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魅力和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投射力。这不能不说是这篇散文诗打动读者并引起人们深刻思考的点睛之笔。
-
开卷读书时, 整冠肃容, 平心定气。 诂训章句, 苟能从容勿迫而讽咏之, 其理当自有彰彰者。 纵有滞碍, 此心未光未明, 犹有所滞而然耳。 姑舍之以俟他日可也
开卷读书时, 要整齐衣冠, 严肃表情, 平心静气。 阐释章节句子时, 假如能从容不迫地诵读、 体会, 其中的含义、 道理自会明白。纵然有不通之处, 也是因为自己的学力不足, 使内心还未明了, 还有所阻
-
《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 仰:脸朝上,抬头。瞻:往前看。仰望高处时,不可忽略下边;看前面时,不可忽略后边。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册·思虑》:“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
-
诏出未央宫,登坛近总戎。上公周太保,副相汉司空。弓抱关西月,旗翻渭北风。弟兄皆许国,天地荷成功。
-
原题:闰五月归张氏女子卧痾沪上嘉定余伯陶主方起之赠以此诗
-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
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
名言: 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 句意: 男人不能没有女人, 女人不能没有男人, 没有女人就会意念摇动, 意念摇动就会精神劳倦, 精神劳倦就会减少寿命。 出处: 唐
-
《浪淘沙近》 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 ① 至如今,始惜月满、花满、酒满。扁舟欲解垂杨岸。尚同欢宴。日斜歌阕将分散。 ② 倚兰桡,望水远、天远、人远。 ③ 【注释】 ①因循:原指沿旧习而不
-
古文观止·秦瀛·赠邵秀才序 余监司浙西【1】
-
清·郑燮 2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 3 。今日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烹茶洗砚,而故人之纸忽至。欣然命笔,作数箭兰、数竿竹、数块石,
-
【注释】:(陈生楫家本武昌,始祖以开国功官海上。祖有铁笛,名铁龙,失之且二百年矣。有客自海上持来,生解裘赎之,制古声冽,因沽酒弄《梅花调》,余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