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
回首向来萧瑟处
苏轼因“乌台诗案”释放贬到黄州后,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没有什么实事,而且不许签署公事,不许擅自离开黄州,完全是个流放的罪人。
由于收入菲薄,维持一家生活发生了困难。后来,有个朋友同情他的遭遇,帮他在上司面前说话,拨给苏轼一块荒地,让他开垦种植庄稼果蔬。
那块地在黄州城东一个山坡上,苏轼把它叫作“东坡”,并给自己起个号“东坡居士”。所以,后来人们习惯上称他为苏东坡。
这一年,心胸旷达的苏轼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是到黄州服罪,什么事也不管。每天吃完饭没事,便游山玩水,这里走走,那里逛逛。
苏轼雪堂修好以后,他经常来往于雪堂和临皋亭之间。因为这条路上净是黄色泥土,所以人们称为黄泥坂。他穿上普通的农民衣服,经常喝得醉醺醺的。时间一长,当地的老百姓都认识他,也都很喜欢他。
有一天,他喝醉后躺在路边的草地上睡觉。傍晚的时候,一个牧童赶着两头牛和一头羊过来。
在旁边耕作的农民赶快跑到苏轼身边,守护着他,要不然,牛羊从他身上践踏过去,那可就够受了。
牛羊过后,那农民把他叫起来,说:“快醒醒吧,牛羊差一点儿踩到你呢!”
苏轼睁开睡眼,看着刚刚过去的牛羊,连忙说道:“谢谢,谢谢!”
他感谢淳朴善良的农民对自己如此关心,也笑自己的行为有点儿过分放荡。
这时,有不少朋友来看他,决定出去游玩。
3月7日,苏轼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去游玩。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同行的有不少人。
不巧,路上遇到了大风雨。同行的人急忙跑着去寻找避雨的地方,而苏轼却穿着草鞋,拄根竹竿,不慌不忙地照样走路。
事后,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躲一躲,他回答说:“刮风下雨只是一时的事,很快就会过去,而且雨后必然是晴天,何必躲呢?再说,在风雨里走走,也是一种乐趣,可以使你醒酒哩!”
同行的人品味着他的话,觉得他这是在说自然界的风雨,同时又似乎在说政治的风雨。回来以后,苏轼写了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词,原文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
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此词上阕是说,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下阕是说,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疏阔。
-
士作岁寒知松柏诗龙蛰虽高卧,鸡鸣不废时。炎凉徒自变,茂悦两相知。已负栋梁质,肯为儿女姿。那忧霜贸贸,未喜日迟迟。难与夏虫语,永无秋实悲。谁知此植物,亦解秉天彝。
-
东方之日 作者: 周永才 【本书体例】
-
古文观止·宗臣·报刘一丈书 数千里外, 得长
-
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yīng)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kān)。 【注释】 (1)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阶:台阶。
-
处仕无私,节操凌霜而不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处仕无私,节操凌霜而不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题 解】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三年级需要掌握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小学三年级学的古诗,小学三年级学过的所有古诗,小学三年级所有古诗词。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宋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
-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元]王恽隋末唐初与汉亡,干戈此际最抢攘,一时人物尽鹰扬。褒鄂有灵毛发动,曹刘无敌简
-
题解 本文选自《昭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