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及其时代
【4439】乾隆皇帝及其时代
(戴逸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8.6万字,2018年1月第1版,94元)
9章:[1]概述;[2]家庭和读书时代;[3]政治;[4]军事;[5]经济;[6]文化;[7]对外关系;[8]北京城市建设;[9]人物。
这本书立足于世界史的视野,以乾隆八十多年的生命之旅为切入点,广泛搜罗中外各种文献与档案,向人们展示了古代中国鼎盛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外交诸层面的生动历史场景。严密的考据与优美的叙事相结合,并且引入世界历史的变幻节奏,在中外互动中给人以历史感悟,使人们认识到乾隆帝当时的天朝心态及盛世下的忧患,进而在反思中帝国晚期封闭格局的同时,引发无限的遐想。
弘历(1711—1799),享年88岁,在位60年,传位于皇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又当了三年多太上皇。
研究乾隆帝,既要研究他的思想、行为、政策、功绩、失误,也要研究他的经历、性格、才能、爱好、心态,而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一个时代,即18世纪的中国。
在高度的繁荣昌盛之中,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也叩关而至,清王朝走过了全盛的阶段,几千年从未有过的严重危机正在日益临近。
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社会培育了这样一个有才能、有作为、有个性的统治者,产生了一位既仁慈又残暴、既英明又短视的君主。
“事烦心不乱,食少病无侵”。(养心养身之良方)。
乾隆时代,即18世纪的中后期,欧美国家的变化翻天覆地,一日千里。产业革命、科学发展、法国的启蒙运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
“立身以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必然趋势。历史的必然性不是抽象的空话,而是深藏在丰富的历史现象的背后,通过无数偶然的、具体的事件以及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物的行为而显现出来。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要研究丰富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从而揭示潜藏的事件、人物背后的支配力量和发展趋势,阐明普通的或者具体的历史规律。
“知得一尺时,不如行一车”。
戴逸,1926年生,人大一级教授,从事中国革命史、近代史、清史研究。
-
闽都别记 清宣统三年(1911)藕根斋石印本《闽都别记》扉页书影 清宣统三年(1911)藕根斋石印本《闽都别记》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全称《闽都别记双峰梦》。二十卷四百回。题“里人何求纂”。
-
一最近,偶遇一位久别的好友,他劈头便狠狠地发出嬉戏之问:“都参加革命几十年了,还没混上一官半职,你这作家诗人是怎么当的?”无言以对
-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
《牧民》认为,讲治民首先应懂得重视民众,这是我国自西周以来“敬德保民”观念的继承。它意味着当时的统治者已注意到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所在。
-
【原题】:昨日以鄙诗示王君遽辱赠篇过有推饰辄依元韵奉答
-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
(宋)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中思家怀人的作品。 首两句
-
【题 解】《陈太丘与友期》一则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
-
忆昨未知道,临川每羡鱼。世途行处见,人事病来疏。微雨秋栽竹,孤灯夜读书。怜君亦同志,晚岁傍山居。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励志古诗词全,内容包括关于励志的古诗大全,经典励志古诗词大全,励志诗句大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