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原文与鉴赏
作者: 刘晓亮 【本书体例】
【原文】:
羔羊之皮(1),素丝五紽(2)。退食自公(3),委蛇委蛇(4)。
羔羊之革(5),素丝五緎(6)。委蛇委蛇,自公退食(7)。
羔羊之缝(8),素丝五总(9)。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鉴赏】:
本诗选自诗经·国风·召南。诗的大意是写官吏们穿着雍容华贵、做工考究的羔羊皮袄,每天在衙门里吃得酒醉肉饱,然后悠闲自得、大摇大摆地回到家里。尖锐地讽刺了出入公府的奴隶官吏们不劳而食,作威作福的罪恶。
诗歌捕捉住了官吏们生活的主要特征:穿的是“素丝五紽”,“素絲五戺”,“素絲五總”,装飾華麗的羔羊皮裘。每日“退食自公”,素餐尸位,無休止地榨取勞動人民的血汗。生動地描摹了達官顯貴們“委蛇”自得,不可一世的神熊,刻畫出他們飽食终日,無所事事的可耻嘴臉。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富時的社會生活和勞動人民無比痛恨這些吸血鬼的思想感情。
詩歌運用迭章手法,三章句式重迭,只在每章换二字,卻使語意步步加深,語勢步步加强。“退食自公”,“委蛇委蛇”一唱三嘆,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現主题,强烈地叩動人們的心弦,產生了感情層層遞進的藝術效果。另外,詩歌遗反復運用重言,使形容詞“委蛇”更富于表現力,使語言呈現出含蓄而幽默的美感。
-
1·1 孟子见梁惠王 ① 。王曰:“叟 ②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③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④ ?’士庶人曰,‘何以
-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1)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2) ,水中藻、荇交横 (3) ,盖竹柏影也。
-
吴激是出使金朝、被留异国的南方诗人。从柳暗花明的江南,来此风雪纷扬的北庭,无疑如进入一个陌生世界那样令人震愕;何况又是远离故土,屈仕于敌国之翰林院,便更有一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凉。然而,诗人毕竟不能按抑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年去年
-
《争臣论》是一篇从当时的政治出发、有的放矢的重要论文,其中,评论的人是真人,事也是真事。文章围绕批评阳城作为谏议大夫,却没有尽其职去批评朝廷时弊而展开。一开头设置巨大疑问:“难道阳城不是一个有道之士吗?”而后层层剖析,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阳城初被推荐进京时,人人皆想望其风采。可是阳城却让大家失望了,于是韩愈奋笔而起,直言进谏。
-
此诗共十句。首二句“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是一幅目送朋友风帆逝去的远望图。“依然”是依恋,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内心是何等懊丧。从“长望”的凝神注目中能够窥见其情绪的起伏,有如这眼前的江水翻滚不已! “鼓声随听绝”以下六句可分为两个层次
-
宋词典故·棋柝联句 【出典】 唐·韩愈、李正封《晚秋郾城夜会联句》:“从军古云乐,谈笑青油幕。灯明夜观棋,月暗秋城柝。”(见《全唐诗》卷七九一) 【释义】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秋,以裴度挂帅领兵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①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② ,为坻 ③ , 为屿 ④ ,为嵁 ⑤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作者: 魏惠明张淑敏 【原诗】:长安一片月(2),万户
-
岘山怀古 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 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 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 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 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
-
五月长斋月,文心苦行心。兰葱不入户,薝卜自成林。--刘禹锡护戒先辞酒,嫌喧亦彻琴。尘埃宾位静,香火道场深。--白居易我静驯狂象,餐余施众禽。定知于佛佞,岂复向书淫。--刘禹锡阑药凋红艳,庭槐换绿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