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子夜吴歌(其三)秋歌》古诗词鉴赏
作者: 魏惠明张淑敏
【原诗】:
长安一片月(2),万户捣衣声(3)。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4)。
何日平胡虏(5),良人罢远征(6)。
【原诗作者】:李白
【导读入境】:
盛唐时期,边塞多事,征夫从征,思妇忧怨。李白这首秋歌就是一首写女子思念征夫的诗。
秋夜的长安笼罩在一片皎洁的明月之下,千家万户传出的捣衣声此起彼伏。一女子也加入了捣衣的合奏,正在为戍边的丈夫赶制寒衣。阵阵秋风中砧杵声声,饱含着她对边关戍守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这一月月、一年年的等待是多么难捱。她在期盼,什么时候才能够平定胡虏,家家团圆,我的丈夫再也不用去边关远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思妇河边捣衣这样一个画面的描述,反映出边关多事,征夫从征给家庭和婚姻带来的不幸,也表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亦实亦虚,虚实相生。如“长安一片月”这个月是具体的,但又是概括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构成各种不同的意象。由于见月怀人为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月亮能够勾起征夫的思妇之情,也能勾起思妇的思夫之情。正如“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诗中的“玉关”也不是一般的具体地名,而是泛指边关。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使诗的意境富于典型性,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因此有小中见大、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气象于小巧中见宏大,情调于缠绵中见悲壮。如“长安”两句,虽是两句很平常的话,但它蕴含着多少精壮男子被征戍边,多少家庭妻离子散的隐痛。“万户捣衣”可见战争规模之大,诗的境界也为之开阔悲壮。
又如作为爱情诗“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沈德潜语),结尾两句使本诗有了寄意,大大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思考题】:
1.本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月”能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2.是作者听到了“万户”捣衣声了吗?那么诗人又为什么这样写呢?
-
【原题】:西堂前老松状如偃盖或云即摩顶松也松产茯苓为人窃去松今不存因栽数小松补其处书此诗壁上
-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出处】唐李白《 日出入行 》。 【意思】谢荣:因发荣滋生而感谢。怨:怨恨。此联的意思是:青草不因为生长茂盛而感谢春风,林木不 因为凋零枯萎而怨恨秋天。后用来
-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作品赏析【注释】:(1)宿:值晚班。左省:唐代的门下省在皇宫之东。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剩(2)掖垣[音“
-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自叹鶺鴒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
东坡在维扬设客,十余人皆一时名士,米元章在焉。酒半,元章忽起立云:“少事白吾丈,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众。”坐客皆笑。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 [述要] 苏轼(号东坡居士)在扬州设
-
【原题】:碧云程道士自清江相过示以玉渊刘清叔诗借韵同赋
-
辛弃疾 月明秋晓,翠盖团团好。碎剪黄金教恁小,都著叶儿遮了。 折来休似年时,小窗能有高低。无顿许多香处,只消三两枝儿。 辛弃疾的这首“赋木犀词”是赞桂花的。上阕,写了木犀开花的时间及形貌。中秋节的前后
-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散文怎么写,欢迎阅读与收藏。 散文的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