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歌》原文与鉴赏
作者: 党天正 【本书体例】
【原文】:
登彼丘陵,峛崺其阪(1)。仁道在迩(2),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蹇(3)。喟然回虑(4),题彼泰山。郁确其高(5),梁甫回连(6)。枳刺充路(7),陟之无缘。将伐无柯(8),患兹蔓延。惟以永叹,涕霣潺湲(9)。
【鉴赏】:
汉代陆贾的新语·慎微篇称孔子作公陵之歌,但无歌辞。孔丛子云,鲁哀公使人携璧玉去卫国迎接孔子,却不能赏用他,因而孔子作了这首丘陵歌。诗作以登临丘山的艰难,隐喻仕途的艰难和推行仁道之不易,反映了孔子伤哀怨之情。开篇以登临丘陵,而山坡绵延不绝起兴,由路途遥远,难凌绝顶,引出了“仁道在迩,求之若远”之意。道不远人,仁道无处不在,而求之却又舍近就远,渺茫难寻。看来,实行仁道实非易事。接着两句,指出了趋远避近的结果:“遂迷不复,自婴屯蹇”,为艰难困苦所缠绕,迷乱而难复回。丘陵难登,求道不得,作者喟然长叹,在失意困惑之时,便想回心转意,有改变初衷之想。下面又以登山为喻,申述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登丘而路途漫漫,作者又欲题名泰山,可山势高峻奇险,亦是欲登不能。就连泰山之下的梁甫山,也是盘旋连绵,灌木丛生,枳棘当道,因而无从攀援。想要砍伐恶木以通道路,可又没有斧子。如果任其滋生蔓延,再想攀登则势将更难,所以深以为患。这里,作者极写登山路途的艰险曲折,障碍重重,暗寓着仕途的凶险坎坷,个人壮志不遂,宏图难展,未来的前程茫然不测。丘陵高山,都是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难凌绝顶。持瑾怀玉,却不为世人赏用;仁道在握,而无施行之所。处处碰壁,希望落空,作者只有“惟以永叹,涕霣潺湲”。慨然长叹,以至于潸然泪下,无可奈何的叹息;伴随着个人失志的哀伤。诗歌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于此得到充分体现。结句以一声浩叹作为收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与联想。全诗采用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作者追寻理想,欲行仁道的艰难历程。诗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叙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登丘陵而路遥道远,求仁道又就远舍近,作者为之喟然。题泰山而山高势险,陟梁甫又道阻路塞,诗人始则永叹,继而便怆然涕下,感情盘旋郁结,九曲十回,最后一泻而下,尽显无余。诗作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写来婉转含蓄,一唱三叹,余味不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全篇均为四言,句式整齐划一。押韵颇有规律,十六句诗,偶句相押,凡八韵,且一韵到底,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是一首较为成熟的四言古诗。
-
吏隐南阳味日新,幕中文雅尽嘉宾。满轩明月满谭夜,共忆诗书万卷人。
-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当时正在朝廷任职的词人困居在宣武门外校场头条胡同王鹏运的“四印斋”寓所,与王鹏运、刘福姚一起填词抒发家国之恨。
-
作者: 扬雄 【原文】:或称羲农,岂或帝王之弥文哉?
-
李清照《孤雁儿》李清照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① 。 藤床纸帐朝眠起 ② 。说不
-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
-
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秦策一》 【题解】 公元前316年,巴蜀相攻,均求救于秦。秦王想利用蜀有内乱之机,兴兵伐蜀
-
范仲淹游庐山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客爱往来何所得,僧言荣辱此间无。从今愈识逍遥旨,一听升
-
公门悬甲令,浣濯遂其私。晨起怀怆恨,野田寒露时。气收天地广,风凄草木衰。山明始重叠,川浅更逶迤。烟火生闾里,禾黍积东菑。终然可乐业,时节一来斯。
-
子夜歌 作者: 晁采 【原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论语·宪问》,重道立德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