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原文与鉴赏
作者: 杨明琪 【本书体例】
【原文】:
经始灵台(1),经之营之。庶民攻之(2),不日成之(3)。经始勿亟(4),庶民子来(5)。
王在灵囿(6),麀麀攸伏(7)。鹿鹿濯濯(8),白鸟翯翯(9)。王在灵沼(10),於牣鱼跃(11)。
业维枞(12),贲鼓维镛(13)。於论钟鼓(14),於乐辟雍(15)。
於论钟鼓,於乐辟廱。鼍鼓逢逢(16)。矇瞍奏公(17)。
【鉴赏】:
此诗约作于周初,其主旨历来有所争议。毛诗·小序说:“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即文王初有天下,民众以至于鸟兽昆虫都爱他有灵德。后来不少人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本诗是“通过文王建灵台,赞美文王的德政”。也有人解为“歌颂文王有钟鼓鱼鸟之乐”。还有人认为,本诗叙写周王建筑灵台和游观灵囿灵沼,在辟雍奏乐自娱的情况。笔者认为上述小序的观点,是其作者从宣传王道教化的功利主义出发,附会牵强说诗的又一表现。从全诗内容看,这是一首叙写周王营建灵台和游赏作乐的叙事兼抒情诗。
全诗四章,充满了对治世和君民同乐的欣喜之情。
第一章写修建灵台。作者从君民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周王“经之营之”、“经始勿亟”,写出了周王建造灵台,同时关心庶民的德政。另一方面,通过“庶民攻之”“庶民子来”等描写,写出了民情踊跃,用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周王修建灵台。上述两方面,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从而表现出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情景。
第二章写灵台建成之后,周王到灵台所在的灵囿及附近的灵沼观赏。通过“麀鹿攸攸”、“麀鹿濯濯,白鸟翯翯”、“於牣鱼跃”的描写,写出了周王的喜悦之情。正如孙云:“鹿善惊,今乃伏;鱼沉水,今乃跃。总是形容其自得,不畏人之意。”姚际恒亦云:“鹿本骇,而伏,鱼本潜,而跃,皆言其自得而不畏人意。写物理入妙。”这“写物理入妙”,揭示了本章在表达上的特色,妙就妙在明写物(鹿、鱼、鸟等),而实写人之喜悦之情——既是主人公周王的,又是作者的。这种物我皆喜的现象,正是西人普罗丁所说的移情作用。
第三、四两章,写在辟雍(可能就是灵台)大摆钟鼓,举行落成典礼的情景。当周王来到灵台之际,钟鼓齐呜,一片陶陶乐乐。正如孟子所云:“文王以民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为灵沼……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这样全诗虽然包含了歌功颂德的成分,但也包含了作者对治世以及君民偕乐的愿望和理想。
这篇雅乐在表现形式上也自有特色。它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更多地通过叙述描写的手法,创造了一派欢乐、融洽、祥和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及主人公的喜悦之情。你看“庶民攻之”,“麀鹿濯濯”、“白鸟翯翯”、“於牣鱼跃”。你听“於论钟鼓”,“鼍鼓逢逢”,一片充满活力的动态之中,有声有色,令人玩味无尽。另外,如诗中叠词的不断运用,句法的整齐中有变,以及在韵律上形成的飞动灵活等特色,都是与欢快、欣喜的内容基调相谐调的。
-
数丛如雪色,一旦冒霜开。寒蕊差池落,清香断续来。思深含别怨,芳谢惜年催。千里难同赏,看看又早梅。
-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府始收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郭茂倩 《乐府诗集》 收录《关山月》诗二十四
-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
-
论题解析 [解题]诚信(honesty),就是诚实讲信用。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一切
-
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 【原文】 年、月、日[123],季父[124]愈闻汝丧[125]之七日,乃能衔[126]哀致诚,使建中远具[127]时羞[128]之奠
-
《水仙·吴山青水仙》咏水仙诗鉴赏 赵溍金璞明
-
五月长斋戒,深居绝送迎。不离通德里,便是法王城。举目皆僧事,全家少俗情。精修无上道,结念未来生。宾閤缁衣占,书堂信鼓鸣。戏童为塔象,啼鸟学经声。黍用青菰角,葵承玉露烹。马家供薏苡,刘氏饷芜菁。暗网笼歌
-
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维桑与梓 ① ,必恭敬止。靡瞻匪父 ② ,靡依匪母 ③ 。不属 ④ 于毛,不离 ⑤ 于里。天之生我,我辰 ⑥ 安在?(《诗经·小弁》) 注释 ①桑、梓:古人家前屋后常栽之树,容易引起人们对父母和先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