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歌》原文与鉴赏
作者: 周金勇 【本书体例】
【原文】: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2)。
【鉴赏】:
此歌谣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这是一首记载远古时代人类狩猎生活的原始诗歌,最早见于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它产生的时代,以前有人说是黄帝时候的歌谣,如刘勰就说:“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可以存疑。但无论是诗的语言还是从它反映的劳动生产内容来看,“无疑的这是一首比较原始的歌谣。”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吴越春秋记载说:“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这一记载显然已经掺杂了汉代儒家的伦理道德意识。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人类常常是以生命为代价争取生存,这是当时人们的主要或唯一的目的,而“狩猎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生活来源。”(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原始诗歌的内容因而也就必然被局限于人们争取生存的直接生活范围内,比如渔猎的过程及其对象等等。据考古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中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发明了弓箭。恩格斯说:“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无论在河姆渡文化遗址还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不少石球、陶弹丸,……大量弹丸的发现意味着弹弓十分流行。”(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这首弹歌记录的就是原始人从制作“弹”到最后追逐、猎取禽兽这一全部的狩猎过程,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的集体狩猎生活。诗的前两句概括了制造捕猎工具的过程,“断竹”,就是截断竹子,准备制作弹弓;“续竹”,用弦连接竹子的两头制成弹弓。“弹”的制作完成,只是狩猎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该是正式狩猎了。后两句就是写获取猎物的情景;“飞”,射出、发出;“土”,这里说的是用泥土揉成的弹丸。“飞土”,即用弹弓发射出射杀禽兽的弹丸,写出了猎手动作的敏捷。“逐宍”,就是追逐和最后猎获了禽兽。诗歌用寥寥八字,再现了原始人类伐竹、制弓、发丸、逐兽的射猎生活,表现出原始人获取猎物后的喜悦心情,以及对猎获更多猎物的美好愿望,洋溢着对劳动工具的赞美之情。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类就是这样用非常原始的武器,同大自然进行着顽强的抗争,使人类得以生存,并发展延续至今。
这首诗歌具有极为原始的艺术特征,它的语言十分质朴,没有作任何描写。正如刘勰评论的:“黄歌断竹,质之至也。”(文心雕龙·通变)由于原始人类的语言音节短,间歇多,劳动节奏也是一反一复,为了适应这种动作,其歌词也就多用两字一拍,“这两字一拍的语言确是既简单而又质朴,充分显示出其原始性。”(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8月9日第三版)但这首诗歌在结构上与候人歌等原始诗歌比起来,虽仍是两字一句,它又有所不同,它未用“猗”、“兮”等表叹声或呼声的词语,而是直接用简短的四句八字记录下一种完整的劳动过程,在反映生活的内容上要丰富得多。可以说,这是一首语辞古朴、简洁而完整的叙事诗,是一首发展中的原始诗歌。
-
黄醅绿醑迎冬熟,绛帐红炉逐夜开。谁道洛中多逸客,不将书唤不曾来?
-
剐: 即剐刑,把人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地割下来,直到死去。与此语相近的句子源于明·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书中第二十五回描写了来旺儿听说自己的老婆与西门庆有勾搭,潘金莲是窝主时,便气得背地里骂潘金莲:“我
-
头青眉眼细,十四女沙弥。夜静双林怕,春深一食饥。步慵行道困,起晚诵经迟。应似仙人子,花宫未嫁时。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注:郭代公爱姬薛氏,幼尝为尼,小名仙人子。
-
清·李圭2四则·之一(光绪二年四月)二十四日3。舟行内港4,甚平稳。两岸山石奇秀,树
-
李商隐岳阳楼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1],属国过居延[2]。 征蓬出汉塞[3],归雁入胡天[4]。 大漠孤烟直[5],长河落日圆[6]。 萧关逢候
-
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岂伊物理变?信是土宜别。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草木坚强物,所禀固难夺。风候一参差,荣枯遂乖剌。况吾北人性,不耐南方热。强羸寿夭间,安得依时节?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商隐的诗句
李商隐的这首诗表达了相聚和离别的艰辛。上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意味着即使相聚时难,分别同样艰难。下一句“东风无力百花残”,指的是春天的风无力地刮着,百花凋零。春蚕食尽了桑叶,止于死丝,无再生之可能。燃烧至烛尽灰落,泪水方开始干涸。全诗抒发了作者对离别的不舍和伤感之情。
-
我聆听这里的声息。我放下一切不该惦记的,安静地欣赏这一切。我甚至坐在通天路的条石上,俯瞰寺院黑魆魆的屋顶,看鸟儿轰隆一声飞起,它们
-
春秋·《论语》1五则·之一2子曰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4,小车无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