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原文与鉴赏
作者: 冯怀玉 【本书体例】
【原文】:
彼黍离离(1),彼稷之苗。行迈靡靡(2),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鉴赏】:
关于黍离的主旨,有不同的解说。诗序说:“黍离,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是说诗的作者是东周王朝的一位大夫,诗的主题是悲西周的灭亡。古人多从此说。近人研究此诗,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说:“这是有名的故宫禾黍之悲,事实上怕就悲自己(旧家贵族)的破产。”余冠英诗经选说:“……从诗的本身体味,祗见出这是一个流浪人诉忧之辞,是否有关周室东迁的事却很难说。”这些说法均值得思考。但由于古代治诗经者都沿袭诗序的观点,历代文人慨叹历史盛衰兴废,多引用或化用这首诗的诗意。“黍离”一词已成为感慨亡国触景生情之词。“黍离之悲”也成为表达故国哀思的一句成语。曹植情诗:“游子叹黍离,处士悲式微”。陆机辩亡论:“夫然,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麦秀无悲殷之思,黍离无愍周之感矣。”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自序:“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我们今天读这首诗,仍不妨沿袭前人的看法,把它看成是一首凭吊故国的诗作,这对于理解诗人抒发的那种深沉的忧思,是有帮助的。
全诗三章,三章复叠,只在每章的第二句和第四句换了六个词语。第二句分别用了“苗”、“穗”、“实”,第四句分别用了“摇摇”、“如醉”、“如噎”。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重章叠咏形式。方玉润说:“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诗经原始)每章首二句都从看到的黍稷写起,既是写景,也是起兴;都是互文见义,“离离”既写黍,也写稷。“苗”、“穗”、“实”既写稷,也写黍,表现从春到秋作物生长过程。每章的前两句反复描写黍稷生长茂盛,果实累累,而生长这黍稷的地方正是从前周王朝的宫室宗庙。京都过去的繁华,今日的荒凉,不禁使诗人悲从中来。我们读到这里,不由地想起杜甫的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第三、四两句,写眼前的这些景象使诗人悲痛欲绝,其外在表现便是“行迈靡靡”,双腿象灌了铅一样,迈不开步子。而诗人内心的感觉是“摇摇”——精神恍惚,“如醉”——神志昏迷,如醉酒一般,“如噎”——心头被什么东西堵住一样,忧深气逆不能呼吸,悲痛之情不断加深。五、六两句反复咏叹,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回旋往复,无限哀苦。最后两句呼号问天:“苍天啊苍天,这是什么人干的啊!”唏嘘欲绝,悲怆之情达到顶点。以诘问作结,含蓄无穷。
黍离是一首抒发沉痛的忧伤之情的诗篇,真挚、深沉,不愧为诗经中的名篇。
-
陈轸为齐说楚昭阳 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
-
铜壶方促夜,斗柄暂南回。 稍嫌单衣重,初怜北户开。 西园花已尽,新月为谁来。 时节过繁华,阴阴千万家。 巢禽命子戏,园果坠枝斜。 寂寞孤飞蝶,窥丛觅晚花。 绿水
-
《世说新语》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 ② ,为乡里所患 ③ 。又义兴水中有蛟 ④ ,山中有白额虎 ⑤ ,并皆暴犯 ⑥ 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 ⑦ ”,而处尤剧 ⑧ 。或说处 ⑨ 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
-
积雨时物变,夏绿满园新。残花已落实,高笋半成筠。守此幽栖地,自是忘机人。
-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
-
七十九称为善士七十九称为善士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
-
无题 作者: 李商隐 【原
-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在江西从事农民运动, 曾任江西省委书记、农民协会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 组织领导弋阳横县地区的农民起义, 创建了赣东北革命
-
唐·李翱2翱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远地3,尝以为无因能来。及兹获游4,周
-
青唐有逋寇,白首已穷妖。窃据临洮郡,潜通讲渚桥。庙谋周召虎,边帅汉班超。坚垒千兵破,连航一炬烧。擒奸従窟穴,奏捷上烟霄。诡异人图像,欢娱路载谣。千诛非一事,伐叛自先朝。取道经陵寝,前期告庙祧。西来闻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