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蛮》原文与鉴赏
作者: 杨笃文李青山 【本书体例】
【原文】:
绵蛮黄鸟(1),止于丘阿(2)。道之云远(3),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4),谓之载之(5)。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6)。岂敢惮行,畏不能趋(7)。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8)。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鉴赏】:
这是一首写行役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四句是征夫们自道其苦的话,后四句当是诗人对征夫们的劳累艰辛所表示的同情。
各章一、二句“绵蛮黄鸟,止于丘阿”、“绵蛮黄鸟,止于丘隅”、“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只变化了最后一个字,基本意思相同。有的认为是比兴,有的认为采用了赋的手法,皆可讲得通,都起着一种反衬的作用。长途跋涉的征夫们,从清早起来赶路,直到日落黄昏,还继续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脚步蹒跚地行进在漫漫的道路上。四顾茫茫,山水苍凉,只见一群群喳喳鸣叫的黄鸟,倦飞归来,纷纷落在了路旁山坡上。饥渴疲劳的征夫们触景生情,看到黄鸟尚能按时栖息,而他们却不知何处才是归宿,何时才能够停下脚步。想及黄鸟之自由,愈觉自己十分悲苦,于是禁不住发出了“道之云远,我劳如何”的一声声长叹!以下二、三两章“岂敢惮行,畏不能趋”、“岂敢惮行,畏不能极”,进一步委婉曲折地写出了征夫们内心之苦。他们虽然是极为劳苦憔悴,却又不敢直言其苦,直吐其怨,只能用解释说明的方式来表示他们的担忧:“我们不是怕苦,怕走远路,而是怕走不快,走不到目的地。”是啊,似此饥渴、劳瘁,长时间得不到休息,撑着身子赶远路,征夫们不病死也得累死,谁能保证不误王事?
各章后四句,有认为是征夫们途中遇见的一位大臣说的话;还有认为是征夫们假想中的押队官吏大发慈悲的话,与各章的前四句恰好构成对歌的形式,写了两个人物形象。仔细味之,似觉释为诗人的直接议论更为妥贴。在诗经中,许多诗篇都写到了频繁沉重的徭役、兵役给人民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安,生产无法进行,有家不得团圆。这一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众多征夫们困苦不堪的情状,不能不引起诗人的关注和同情。诗中一连三迭、反复咏歌的“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可说就是诗人对征夫们一种怜悯之心的流露:请给他们吃得饱点、喝得足点;多给他们些鼓励和劝勉;有的实在走不动了,就让他们搭搭车。言外之意是说,对征夫们不要动辄就喝斥、打骂,一个劲地让他们忍着饥渴,耐着疲劳,怀着忧惧去赶路。诗人与征夫们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诗里是用劝谕的口气写出的,是说给那些押送征夫们的官吏听的。他希望能改善征夫们的待遇,减缓他们的困苦,却怎能改变他的命运呢?
-
名言: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 业: 职业。 句意: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无论干什么事, 要想成就大业, 都必须意志坚定, 不可贪图安逸。 出处: 宋·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末
-
作者: 曹增渝
-
先贤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个流火骄日十二个人步履匆匆掠过上海租界的弄堂于无声处,惊雷乍起从此嘉兴南湖的粼粼波光井冈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
【原题】:帅相泛巨舟东下水浅不可进盘旋三日仅至菱黄浦率同行就此作别简以小诗
-
送朱大入秦 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作者简介】 孟浩然(参见本书第1页“作者简介”。) 【
-
名言: 竖划三才,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注释: 千仞 (ren): 形容极高, 古代以七、八尺或五、六尺为一仞。迥(jiong): 远。 句意: 把所写的字竖起来只有三寸高, 实际却抵得
-
【原题】:收汉老弟近书知十全遂勿药之喜慰可知也但未卜来期诗以见意
-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以景发端,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
-
《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成润.》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成润。》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