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诗经鉴赏

《将仲子》原文与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将仲子》原文与鉴赏

作者: 胡昭著 【本书体例】

【原文】:

将仲子兮(1),无逾我里(2),无折我树杞(3)。岂敢爱之(4)?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鉴赏】:

这是诗经中著名的情诗,是春秋时期流行在郑国的民间情歌。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春秋时代男女婚姻不能自主的社会现实以及青年男女得不到婚姻自主的痛苦。诗中的少女是深深爱恋着仲子的,她三次呼喊出“仲可怀也”的心声,就是明证。然而,在仲子将要去和她相会时,她却十分忧愁,要仲子“无逾我里”、“无逾我墙”、“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杞”、“无折我树桑”、“无折我树檀”。她既畏惧她的父母,又畏惧她的“诸兄”,还畏惧“人之多言”。她这种心理,正是当时社会思想道德的反映。因为在旧礼教的家长制中,家长主宰一切,男女婚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豳风·伐柯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这就说明了当时男女婚姻一定要经过父母和媒妁。孟子·滕文公下说得更清楚:“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和氓的结合正因为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女主人公在氓家受到虐待时不仅得不到她娘家兄弟的同情,反而遭到兄弟的嘲笑。本诗中的少女就正是迫于父母、诸兄、村人们压力,不得不向旧势力低头,因而诗一开头就说:“仲哥儿呀我求求您,不要翻过我家里社的围墙,不要把杞树来压伤。”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委婉规劝的言辞,看到了她的恐惧和忧伤。但她又担心这样劝阻会引起心上人的误会,紧接着赶快说明:“我不是怜惜这些杞树,是怕爹妈把我讲。”这就道出了这位少女的一片苦衷。然而,爱情的火种并不能因此熄灭,所以少女从内心三次呼喊出“仲哥儿呀真令人怀念”的声音,只是一想到“父母之命”又不得不发出深沉的哀叹,刚刚燃起的爱情火苗,又不得不压抑下去。这就充分暴露出旧礼教的残酷无情。

不过,我们从诗中的“岂敢爱之”和“仲可怀也”还可以看到,诗中少女尽管受到种种压力不敢大胆接受仲子的爱,却也委婉含蓄地吐露出内心深处的挚爱。她有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憧憬,这就给了仲子鼓励和希望,这是在旧礼教压抑下所表现出的一个初恋少女曲折心态。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首先,善于借助外界事物细腻地刻画女主人公矛盾的心理活动。在这首诗中,作者分别借助于女主人公耽心仲子压折杞、桑、檀三种树来表达自己的忧愁和害怕心理,提出了一连串“无逾”、“无折”的央求,紧接着又表明自己并不是怜惜这些树木。这样,就把这位少女害怕父母、诸兄、众人之言的复杂矛盾心理活动含蓄地展示在读者眼前,大大增强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其次,诗中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来表达女主人公的心态,真实而又鲜明。三章诗分别用“逾里”、“逾墙”、“逾园”以及“折杞”、“折桑”、“折檀”的步步进逼、层层推进的写法,勾勒出一位为了追求爱情,不顾一切地爬墙逾垣、攀树折枝的粗猛小伙子的形象。他翻越里(社)墙,再到院墙,再到园墙,由外入内,由远而近,一步步接近。诗中还用折杞、折桑、折檀与“里”“墙”“园”与之相对应,这不仅是押韵的需要,也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细微的区别和描写,正反映了诗的作者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出诗人观察事物之细、表现能力之高。

诗中描写女主人公的畏惧心理,也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她先是“畏我父母”,接着是“畏我诸兄”,再则是,“畏人之多言”。这样由亲而疏,也正是当时社会道德观的反映。因为从人们的关系亲疏来说,父母和子女最为密切,影响也最大,所以女主人公首先顾及的是父母,这就显得十分自然。其次是“畏我诸兄”,而不是“畏我兄弟”,因为在家长制社会中哥哥的地位较高,有权管教妹妹。最后才顾及众人。这样由亲到疏层层递进的写法,让人们看到了反对女主人公和仲子自由结合的,来自社会各方的势力,就更能激起人们对旧礼教的憎恨。

猜你喜欢
  • 《采桑子·金风玉露初凉夜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爱恋思念之情的词。上片写思念的情状。开头两句是说,在这个金风玉露天气初凉的夜晚,只能独自一人站在窗前遥望天边那一钩新月,当此牛郎织女相逢之夕,自己却无缘与意中人相会。接下来,自己只好“浅醉闲眠”——这四个字写得很有情趣,醉不

  • 李白《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全诗赏析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郎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怡然青莲

  • 《送魏十六还苏州赏析》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

  • 《忆秦娥》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咽(yè):声音断续低沉。秦:长安一带。古属秦国。娥:美女。断

  • 曾国藩《冰鉴·二十·面部如命,气色如运》译文与赏析

    二十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原文】 面部如命,气色如运。大命固宜整齐(1),小运亦当亨泰(2)。是故光焰(3)不发,珠玉与瓦砾同观;藻

  • 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全诗赏析

    昔岁逢杨意,观光贵楚材。穴疑丹凤起,场似白驹来。一命沦骄饵,三缄慎祸胎。不言劳倚伏,忽此遘邅回。骢马刑章峻,苍鹰狱吏猜。绝缣非易辨,疑璧果难裁。揆画惭周道,端忧滞夏台。生涯一灭裂,岐路几裴徊。青陆春芳

  •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原文和赏析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 凌波:曹植《洛神赋》

  • 寓言“不龟手之药”注释、翻译和解说

    惠子 ① 谓庄子曰:“魏王 ② 贻我大瓠 ③ 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 ④ 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

  • “武议(节选)”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武议》是《史记》中的一篇鼓励百姓拥护武力保护家园的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战争和战略的描述,强调了武力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民众利益方面的重要性。它向读者表达了一种“志存高远”的精神,鼓励人们以武力作为捍卫家园的手段,同时强调战争的非常性。《武议》的力量在于其引人入胜的描写,以及对武力背后的深层含义的思考,使读者能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战胜困难的决心。这篇散文通过雅致的词语和细腻的描写,将战争与人性、智慧和勇气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了“以武护国”的重要性和战争的深远影响。

  • 王粲《登楼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