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原文与鉴赏
作者: 张天善戎耀文 【本书体例】
【原文】:
北风其凉,雨雪齐雱(1)。惠而好我(2),携手同行。其虚其邪(3)?既亟只且(4)!
北风其喈(5),雨雪其霏(6)。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7),莫黑匪乌(8)。惠而好我,携手同车(9)。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鉴赏】:
诗序说:“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从诗的内容看,诗序所说是对的。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卫国国君荒淫腐朽,权臣骄横无忌,卫国君主废立频仍,卫国和邻国齐、晋、邢以及少数民族狄人,战事不断。在当时的诸侯国之间,卫国是政治动乱战争较多的一个诸侯国。这种动乱不安的政局,战争频繁的环境,正是产生北风这样主题诗篇的背景和环境。百姓因不堪忍受暴虐腐败的统治,成群结队地相率逃去。
全诗三章,章头两句,皆用比兴手法。其中前两章的开头二句“北风其凉,雨雪齐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是赋、比、兴手法的综合运用。从描写时令说是直陈其事的赋;从整个诗意看,又是用了兴比的手法。诗中的两个“雨”字,都是名词用作动词。“雨雪”就是“降雪”的意思,应读作第四声。两个“其”字,是叠字的一种变式,当它作形容词头时,有加重形容词的意思的作用。“其雱”就是“雱雱”,“其霏”也就是“霏霏”。前二章的开头两句,既是寒风大雪的自然气候的真实写照,又是国家动乱、灾难临头的政治形势的烘染。在饥寒交迫之中,人们顾不得恶劣的自然气候,纷纷弃家出逃,更加衬托出国家的政治情势已经紧迫到非常危险的程度,促使人们不得不呼亲唤友,远走高飞。
第三章“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意思是说:“没有赤的不是狐,没有黑的不是乌。”(引陈子展先生直解)其比兴与前两章稍有不同,是以比为主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即用狡猾的狐狸和讨厌的乌鸦来比喻那些统治者,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他们极为厌恶的感情。
各章后四句,只换用了几个词:“同行”、“同归”、“同车”,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描写了群众逃亡时你呼我应的乱嘈嘈的场面和情景。五、六两句先是故意提出一个设问:出走逃亡可以缓慢迟疑吗?紧接着作了干脆响亮的回答:形势紧迫,不走不行啊!这两句诚如有人评论的那样:“一跌一宕,摇曳生姿”。以跌宕之笔,生动地写出了逃亡者复杂的心绪和形势的紧迫。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
-
厌听秋猿催下泪,喜闻春鸟劝提壶。谁家红树先花发?何处青楼有酒酤?进士粗豪寻静尽,拾遗风采近都无。欲期明日东邻醉,变作腾腾一俗夫。
-
蕙兰蹊径失芳期,风雨春深怯减衣。卷箔高楼惊燕入,挥弦远目送鸿归。蜂催酿蜜愁花尽,絮扑暄条◇雪飞。欲识伤春多少恨,试量衣带忖要围。
-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出处】唐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 【意思】斑白的头发催人渐渐衰老,大好的春光逼迫旧岁更除。 【全诗】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
早忝金马客,晚为商洛翁。知名四海内,多病一生中。举世往还尽,何人心事同。几时登岘首,恃旧揖三公。
-
减字木兰花 苏轼 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
-
《张爱玲封锁》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张爱玲 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鳝,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
-
名言: 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句意: 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富足, 而动乱不安定的国家往往贫困。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王, 一定先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然后再治理。 出处:
-
[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雨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这首诗以独
-
手机智能了,信封却落了一层灰。年前,我收到朋友寄来的一封书信。感其深意,顿觉阔疏。在以前,通信尚未如现在发达,我每月都会往邮局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