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诗经鉴赏

《鸿雁》原文与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鸿雁》原文与鉴赏

作者: 韩文奇 【本书体例】

【原文】:

鸿雁于飞(1),肃肃其羽(2)。之子于征(3),劬劳于野(4)。爰及矜人(5),哀此鳏寡(6)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7)。之子于垣(8),百堵皆作(9)。虽则够劳,其究安宅(10)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11)。维此哲人(12),谓我劬劳。维彼愚人(13),谓我宣骄(14)

【鉴赏】:

本诗选自诗经·小雅,写周宣王派遣使臣救济难民的事。旧说多以为“美宣王也。”历王衰乱,万民离散,难安其居。宣王兴复先王之道,派遣使臣安集流民,以至于鳏寡孤独,各得其所。诗之咏之颂之。

朱熹诗集传云:“比也,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比又兼“兴”意,引领下文。诗中鸿雁以比难民,后世“哀鸿”一词得之于此。

第一章以“鸿雁于飞,肃肃其羽”比喻百姓四方逃难的情状,歌咏使臣风尘仆仆,奔走劳累,安集万民,并惠及了鳏寡孤独可哀怜的人。

第二章以鸿雁“集于中泽”喻百姓回归其居住地,歌咏使臣督促之建房垒墙,并悉心劝慰百姓:如今虽病劳尚多,生活尚苦,但终有安居之所了。

第三章言使臣为百姓未得安居嗷嗷哀鸣而痛心,感叹只有明智之人才知自己的辛劳,知自己通过辛劳而获得的成果,而不明事理的人,反说自己骄侈。

全诗每章以鸿雁作比而兼起兴,将百姓与使臣连成一体,对照叙写。百姓逃亡,使臣安集之,百姓安居,使臣欣悦之。头两句虚写百姓困苦之状,后四句实述“之子”工作业绩,虚实结合,互相映衬,愈见百姓之苦,愈见使臣难得。诗中的“之子”忠心耿耿,为国效力,不辞辛劳,终日奔波,恩惠及于最可哀怜的人,真是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堪为一代风范。这一形象很朴实,的确又是感人的,在鸿雁“肃肃其羽”、“哀鸣嗷嗷”的烘托渲染下,“之子”的形象十分高大醒目,光辉照人。通篇即事成诗,三用“劬劳”一词,意在歌颂“之子”安抚流民的辛劳和真挚,深化了诗歌的主旨。从结构上看,前两章着重叙写使臣的工作实绩,末章以使臣的口吻申述其工作的价值,表明清白的心迹,更见出其精神之难能可贵,着实可歌可颂。

全诗兼有叙事抒情之长。音调徐缓凝重,情感深沉,与所述内容甚为合拍。颂咏之词,朴实真切,颇具感人力量;比兴兼用,意味悠长,耐人咀嚼;对比叙写,文意明晰又有力度。

猜你喜欢
  •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名句】为学 ① 之道,莫先于穷理 ② ;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注释】①为学:治学。②穷理:穷尽义理。 【释义】治学的方法,莫过于先穷尽义理;穷尽义理的要害,一定在于读好书。 【点评】这是宋代理学

  • 唐宋词之王之道《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西江月》 一别清风北牖,几番明月西楼。断肠千里致书邮。借问近来安否。归路淮山过雨, ① 归舟江水澄秋。佳人应已数程头。准拟到家时候。 【注释】 ①淮山:泛指作者故乡安徽合肥一带的山。 【译文】 自从

  • 《秋宿湘江遇雨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湘江秋雨的苍茫、寂寥景色,抒发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感,语意极为沉痛、悲凉。   诗歌一开篇便起得雄浑壮阔。“湘上阴云锁梦魂”,这一句不但形象地描绘出暴雨将至之时的那种风急浪高、阴云密布的景色,而且点明题意,交代因雨受阻、夜宿湘

  • 杜牧《柳长句》全诗赏析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莫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作品赏析莫将:一作不嫌。深感杏花:一作深与桃花。

  • 苏轼《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全诗鉴赏

    闻君谈西戎,废食忘早晚。王师本不陈,贼垒何足刬。守边在得士,此语要而简。知君论将口,似我识画眼。笑指尘壁间,此是老牛戬。平生师卫玠,非意常理遣。诉君定何人,未用市朝显。置之勿复道,世俗固多舛。归去亦何

  • 刘过《沁园春》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刘过《沁园春》 刘过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浅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

  • 《东山》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一)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二)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

  • 《瞳孔》鉴赏

    作者: 樊洛平

  •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 ① 。畏秦,止于荡阴 ② ,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③ : “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 ④ ,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闵王

  •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注释、译文和感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① 。(《老子·二》) 【注释】 ①斯:语气词。恶(è):丑。已:矣。 【译文】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么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