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诗经鉴赏

《燕燕》原文与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燕燕》原文与鉴赏

作者: 张若晞 【本书体例】

【原文】:

燕燕于飞(1),差池其羽(2)。之子于归(3),远送于野(4)。瞻望弗及(5),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6)。之子于归,远于将之(7)。瞻望弗及,伫立以泣(8)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9)。之子于归,远送于南(10)。瞻望弗及,实劳我心(11)

仲氏任只(12),其心塞渊(13)。终温且惠(14),淑慎其身(15)。先君之思,以勖寡人(16)

【鉴赏】:

邶风·燕燕,是诗经中最优美最感人的篇章之一。千古以来,脍炙人口,众口皆碑,影响深远。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为其族弟辛嘉送别而作的贺新郎(“绿树听啼鴂”)中就用“看燕燕,送归妾”以抒写离别之苦。宋许彦周诗话云:“此真可以泣鬼神矣!”

燕燕一诗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毛诗序说:“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对此作了很好的说明:“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按照此说,燕燕一诗的作者就是庄姜。鲁诗、齐诗则认为此诗系卫定姜(卫定公夫人)送其守寡儿媳返归娘家之作,韩诗又以为是卫定姜送其娣(夫妾)归国之作。宋人王质诗总闻及清代以后的学者也有人认为此诗为卫女远嫁,其兄为之送别之作。近人还有人认为这是薛国国君(姓任)送妹远嫁卫国时所唱的骊歌。这些看法虽不失一家之说,但比较起来,体蕴全诗的意蕴,印证历史事实,诗序说是可信的。据左传隐公三、四年及史记·卫世家载,卫庄公娶齐女,曰庄姜。庄姜美而无子。卫庄公希望有子以继其位,又娶陈女厉妫、戴妫姊妹。厉妫生子孝伯,早死。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并立为太子。庄公另有宠妾生子州吁。州吁年长,有宠而好兵,庄公就令其将兵。庄公二十三年卒,太子完继位,为桓公。州吁骄奢不顺,桓公撤其职。州吁逃往国外。桓公十六年春,州吁纠集流亡国外的卫人,弑桓公而自立,戴妫受牵连,被遣送回娘家陈国,临行,庄姜送之,乃作此诗。毛传云:“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孔疏:“其母见子之杀,故归。庄姜养其子,同伤桓公之死,故泣涕而送之也,言大归者,不反之辞。”

州吁之乱是卫国一大国难。被杀的桓公,既是卫国之君,又是庄姜、戴妫共养的孩子;戴妫性格贤淑,与庄姜感情融洽,今日她被驱遣,自是永别,于是国愁家恨和依依惜别之情就融汇成一篇动人心魄的诗歌。

诗分四章,前三章均章首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这既是写眼前景,又点明诗作的时间。阳春三月,燕子双双飞翔,自由快乐,正反衬自己生离死别的愁苦。“差池其羽”,是以燕子飞翔时瞻前顾后的情态描写,反衬戴妫临行前整理衣服首饰的情景。郑笺云:“差池其羽,谓(燕子)张舒其尾、翼,兴戴妫将归,顾视其衣服。”这真是会心诗艺之言。当时州吁杀桓公,株连异己,政治氛围严峻,戴妫能如此,足见其沉着从容。“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这两句采用赋的手法,直叙其事。之子,指戴妫。“归,归宗也。远送过礼”(毛传)。戴妫夫亡子死回归陈国,自然是大归了,其心情的沉痛就可想而知。对此,庄姜心领神会,因而才有“远送于野”之举。这不是寻常之礼节,正如郑笺所云:“妇人之礼,送迎不出门。今我送此子乃立于野者,舒己愤,尽己情。”这里的“愤”是庄姜与戴妫共同的悲愤,这里的“情”是庄姜对戴妫的深挚感情。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明白“远送于野”的深刻含义。才能明白“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丰富而深厚的内含。这两句写庄姜与戴妫话别之后,望着她渐渐消失的身影,心痛如割;且这次分别又是永别,此是人生中痛苦之最。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怎能不使她“泣涕如雨”呢?眼泪的多少是和痛苦成正比的,理解了这一点,就得明白庄姜对戴妫的感情是何等深厚,是何等的感人肺腑!下二章是对首章的复沓和深化。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春燕时而飞上,时而又飞下,好象若有所思,不忍离开似的,诗人以此比喻戴妫临行前眷恋反顾,徊徘往复,依依不舍之情。正如郑笺所云:“颉颃,兴戴妫将归,出入前却。”这不仅描写了戴行前的举止情态,也逼真地再现了戴妫重感情的性格。也正因为如此,也更加激起诗人的感情波浪,把她送到很远的地方,一直到“瞻望弗及”,还不忍心返回,还站在那里“伫立以泣”。路程越送越远,久立而哭泣,这都说明庄姜悲苦之深,也说明她们二人平时相处感情之笃厚。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燕子忽而上飞,忽而下飞,其音时上时下,时而高扬,时而低沉,如泣如咽,这正喻示戴妫临行前内心痛苦不可言状,声音哽咽,不能尽己情,不能舒己愤。郑笺云:“下上其音,兴戴妫将归,言语感激,声有大小。”这就把戴妫的悲剧心灵全部显露于读者眼前。诗前至此,亦足以震撼人们的心灵了,殊不知戴妫的悲剧心灵越表现得充分,庄姜心灵上的痛苦痕迹就越深。“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便是这种痛苦心情的最好印证。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北,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在南,所以庄姜远送戴妫,至于卫都的南郊,达到远得不能再送了,她凝视着戴妫远远逝去的身影,发出“实劳我心”痛苦心声。这比前边的伫立泣涕的描写,感情厚重有力。“我心”二字,与下章“其心”二字两相印照,乃是两个心灵的照面,这正是本诗在意境上高明之处。

如果单从表现感情来说,诗歌到此完全可以收束,因为诗人把送别的大体轮廓已经勾勒出来了,深厚的感情也表达殆尽。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位远去的戴妫如此令人眷念呢?这就有必要展示戴妫美好的内心世界。所以诗歌的第四章一开始就刻划戴妫的内心世界:“仲氏任之,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仲氏,指戴妫,因她为厉妫之妹。一说仲氏是戴妫之字,古人称字表亲切或敬称。诗人以称颂的口吻直呼其名,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她具有心怀诚实而有深远,态度既温和又恭顺,为人善良而又谨慎的美德。这实际上是对戴妫整个人格的精确概括,也是对其美德的最高评价。为了避免抽象化,诗中还拈出戴妫诀别时劝慰“寡人”的话——“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先君指已故的卫庄公,寡人是庄姜夫人的谦称。这里既是勉励庄姜,也是自勉,表示不忘先君的遗德遗训。临别之前还能设方安慰别人,这不是又一次体现了她的善良、贤淑吗,正因为如此,也就使庄姜对她更感到难分难舍。由此可见,末章在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交代了“远送于野”、“伫立以泣”的缘由,在完成刻画人物性格以及使全诗的结构趋于完整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燕燕一诗其所以能影响千古,除了诗人抒发真挚感情外,和本诗善写离别之情和长于刻画人物性格亦有莫大的关系。陈子展诗经直解引清王士祯分甘余话说:“燕燕之诗,许彦周以为可泣鬼神。合本事观之,家国兴亡之感,伤逝怀旧之情,尽在阿堵中。黍离麦秀未足喻其悲也,宜为万古送别之祖。”可见善于描写送别情景,是此诗一大成就。诗人善于捕捉临别之际迅烈生长的别情,真实而感人。“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之意境,堪称送别诗之典范。李白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苏轼辛丑……与子由别于郑州……:“登高回首坡隔,但见乌帽出复没。”周邦彦兰陵王词:“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其意之美与本诗何其相似乃尔,可见称燕燕一诗为万古送别诗之祖并不算过誉。

本诗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亦有独到之处,朱熹称赞此诗说:“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朱子类语)。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也指出此诗“语意沉痛,令人不忍卒读。”这些评语都是真知卓见。

但我以为此诗真正感人的还是诗的内容,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削弱本诗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说:“予六、七岁,始入乡塾受诗,诵至燕燕、绿衣等篇,觉枨触欲涕,不自知所以然。稍长,遂颇悟兴观群怨之首。”可见此诗写的不仅是“儿女共沾巾”之情,更为重要的是这篇作品写了戴妫因为政治原因而离别,它透露了人物的善恶和国家兴亡之感,容易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

猜你喜欢
  • 名诗《老马》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赏析】 这是一首

  • 柳宗元,柳宗元简介,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九年(793)进士,曾为监察御史。 唐顺宗时为礼部员外郎,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集团。这个政治改革集团,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推行

  • 白居易《朝课》全诗赏析

    平甃白石渠,静扫青苔院。池上好风来,新荷大如扇。小亭中何有,素琴对黄卷。蕊珠讽数篇,秋思弹一遍。从容朝课毕,方与客相见。

  •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 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 昏,不逮人也 ①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 成,而

  • 古代名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注释与译文

    【名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注释与译文]武则天临朝称制,准备改唐国号为大周。徐敬业带兵造反,骆宾王为他写了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是最末的一句,大意是:看一看吧,今天的国土,到头来究竟是

  • 《陋室铭》原文、注释和解析

    唐·刘禹锡 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3 ,惟吾德馨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5 ,往来无白丁 6 。可以调素琴 7 ,阅金经 8 ;无丝竹之乱耳 9 ,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南陵别儿童入京》 【作者】:李白【年代】:唐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

  • 山水名胜诗之《青玉案》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①,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②?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③,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④。 【题解】 横塘在

  • 释宝月《估客乐(二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释宝月估客乐(二首)其一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其二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题解

  • 《怨诗》情诗三百首赏析

    怨诗 作者: 孟郊 【原诗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