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古代兵法之《将苑》原文和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代兵法之《将苑》原文和鉴赏

[原文](节选)

兵 权


夫兵之权者也,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以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将 材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将 器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将 志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戒 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复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 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蠢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习 炼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 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机 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 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整 师


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逼,前后应接,左右应旄,而不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矣。

厉 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战 道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后。丛战之道,利用剑盾,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无措手足。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其耳目,驰而攻之,可以胜矣。

人 和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将 情


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鉴赏]
将苑,原称为新书,明李梦阳题作心书,清张澍改称将苑。中国古代论将用兵的著作。全书50篇,约5000字。南宋遂初堂书目始有记载,明王士骐编诸葛亮集将其收入。现有明、清刊本。原著是否为诸葛亮所撰,尚有争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琅瑘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卒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先后辅佐刘备、刘禅28年,创建了蜀汉政权,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重要贡献。他亲自参加和指挥了赤壁之战和六次北伐曹魏等战役,以长于谋略和用兵谨慎著称。他的军事著述对我国军事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将苑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专论为将之道的第一部书,是一本古代的“将才学”。它比较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将领所应该具有的品格、修养、能力和素质,以及应该防止的弊端和应该杜绝的恶习,堪称古代为将之道的集大成,凝结了诸葛亮领导艺术和识别、选拨、使用将领的奥诀,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祟,被认为是统军带兵的将领必读之书。
将苑围绕着为将之道这个主题,论述了以下50个问题:兵权、逐恶、知人性、将材、将器、将弊、将志、将善、将刚、将骄、将强、出师、择材、智用、不阵、将诚、戒备、习练、军蠹、腹心、谨候、机形、重刑、善将、审因、兵势、胜败、假权、哀死、三宾、后应、便利、应机、揣能、轻战、地势、情势、击势、整师、励士、自勉、战道、人和、察情、将情、威令、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从不同角度对将帅提出德才要求。书中一事一议,言简意赅,颇能发人深省。
兵权篇提出兵权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就是说,将是掌握兵权的,能够发号施令,所以,将有了“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以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四海,随所遇而施之。”相反,“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说明“将”和“兵权”是相随偕行的。“兵权”为“将”提供驰骋的条件,“将”使“兵权”发挥应用的效用。可以看出“将”的作用举足轻重。
将材篇列举了“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这些是诸葛亮从气质和气度上划分具备将材的九种类型。因为人各有异,素质有别,“其用大小不同”,根据能力大小诸葛亮划分了六个任将等次:十夫之将,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夫之将,十万人之将,天下之将。他说:“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威武的样子),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娴)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天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将志篇提出为将要“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将善篇则要求为将要做到“五善”“四欲”。五善:即“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即“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将刚篇提出“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倦)”,即刚柔相济,做到以弱制强,以柔制刚。单纯的纯柔或纯刚都是不行的,“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将情篇明确指出:“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诸葛亮这一思想是承袭了三略·上路“军井末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饮,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的思想,说明将帅必须以自身的模范作用取信于士卒,上下一心,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将弊篇提出为将“八戒”:“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礼。”将骄篇中指出:“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人和篇指出:“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人和”吏士无猜,团结精诚,作战才有战斗力。因此,将帅必须:有难先当,有功后赏。士卒负伤,要安抚他;阵亡,要好好给他安葬;饥了,要给他吃的;冷了,要给他穿的;士卒中有智谋者,给予奖励和提拨;勇敢者,以资鼓励。
兵势篇指出:兵势有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所谓“天”,指的是“天势”。“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风气调和”。所谓“地”,指的是“地势”,“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典沃”。所谓“人”,指的是“人势”,“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有)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所以诸葛亮说:“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这是从宏观上把握用兵机轴。
战道篇指出五种“战道”:一是“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后”;二是“丛战之道,利用剑盾,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无措手足”;三是“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四是“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五是“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书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其耳目,驰而攻之,可以胜矣”。
将苑其它各篇,对为将之道均有许多独到见解,是诸葛亮毕生治军经验的总结,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推崇,于今也是有借鉴作用的。
猜你喜欢
  • 关于生活的散文随笔11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生活的散文随笔,欢迎大家分享。关于生活的散文随笔1生

  • 《将仲子》原文与鉴赏

    作者: 胡昭著 【本书体例】

  • 《赵默卿用拙者所和乐天七旬诗赋二篇见寄因状赏析》

    【原题】:赵默卿用拙者所和乐天七旬诗赋二篇见寄因状山中之景复成一首以报之

  • 杜耒《寒夜》原文、注释和鉴赏

    杜耒《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 (1)竹炉:古代一种烧炭的小火炉,外壳用竹子编就,炉芯用泥巴围砌而成,中间有铁栅,隔为上下两层,常用来烹

  • 《石苍舒醉墨堂》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苏轼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时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

  • 《书游灵化洞》原文、注释和解析

    宋·苏轼 予始与曾元恕入灵化洞 2 ,迫于日暮,而元恕又畏其险,故不果尽而还 3 。及此,与吕穆仲游 4 。穆仲勇发过我,遂相与至昔人之所未至,而惊世诡异之观,有不可胜谈者。余欲疏其一二 5 ,以告来

  • 红色延安的故事:联系群众篇

    【4184】红色延安的故事:联系群众篇(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3 1万字,2016年10月第1版,37元)△这本书选择编写了延安时

  • 千家诗七绝《叶采·暮春即事》诗词赏析

    【点评】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写专心读《周易》,只有雀影移到案头、落花沉入砚中才恍然发现时节已是春暮,表现了不关心外事的闲适。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出处】唐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 【意思1】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 漠,就再也没有回来。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

  • 《春闺思赏析》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