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不鼓不成列》意译和解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宋襄公:名兹父,公元前650—636年在位。②泓:泓水,在今河南柘城县西。③济:渡河 ④右司马:官名,掌军事。购强:右司马的名字。⑤二毛:指头发斑白的老年人。⑥腹心不完:指内部不巩固。⑦撰阵:摆阵, 布阵。
【意译】
宋襄公和楚国大军在泓水之滨交战。宋兵已经列好阵势,楚军还未渡过河来。这时,宋国右司马购强疾步向襄公献策说:“楚军多而宋兵少,请大王趁楚军正在过河, 尚未列队,下令发动攻击,那他们必败!”宋襄公说:“我听君子讲: ‘交锋时,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对手,取胜时,不擒获头发斑白的敌人;人处于险地,不投石下井;人处于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的队伍。’现在楚军尚未完全渡河,我们发动进攻,是有害仁义的行为。让他们全部渡过河,列好阵势以后,再鸣鼓挥兵进击。”右司马听了,劝道:“您这是不爱护我们宋国的百姓,自己的国家受到损害,还有什么仁义可谈呢!”宋襄公恼羞成怒,呵斥道:“再不返回队列中,我就要执行军法了!”右司马购强只好回到队列中。等到楚军全部渡过河来,列好阵势,宋襄公才下令鸣鼓进击。结果宋兵被打得大败,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伤,三天以后就死了。这就是爱好所谓仁义而招致的祸害啊!
【解说】
两军交战,你死我活,根本容不得半点客气,讲什么仁义。宋襄公“仁”迷心窃,“礼”令智昏,结果“慕自亲仁义之祸”,落得个兵败身亡。这确是对仁义道德宣扬者的辛辣批判。韩非作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他主张在治军中“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他认为,如果以礼治军,“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卑主危国者之必以仁义智能也”,因此,“浅薄于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他觉得“仁义”不但不能“尊主国安”,而是十足的亡国之道。在这里,他继承和发展了商鞅“以战去战”的思想,认为只有采用急风暴雨般的暴力来对待暴力,然后才能达到“夺然后义,杀然后仁”的境地。应该说,韩非的这些以“法”治军思想对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防止奴隶统治复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的是,韩非在这里其实也严重误解了孔子提倡“仁义之师”的主张。在孔子那里,其实并没有提倡在临阵对垒时和敌军讲仁义。“仁义之师”是指在政治上争取民心才能取胜的意思,和宋襄公的这种所谓“仁义”的作战方式不能混为一谈。不过,这则寓言也确实从客观上提醒了我们:战争是对敌人的,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因此,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也提出:“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这真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要害。
【相关名言】
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
——英国·培根
-
《平寇志》 编年体史书,12卷。从天启七年到崇祯十七年逐年详述,以下则略叙梗概至顺治十八年止。作者明代彭孙贻,号管葛山人,尚著有《山中见闻录》、《茗斋杂录》、《岭行纪事》、《客舍偶闻》等。 《平寇志》
-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 ①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 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 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 企踵权豪,孜孜汲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写出带情字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写出带“情”字的诗句,含有情字的诗词,含有情字的古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词的开篇,作者开门见山,直接发问:问“世间”情是
-
【5469】中国问题(〔英〕伯特兰·罗素著,田瑞雪译,中国画报出版社,15万字,2019年9月第1版,68元)△15章:种种疑问;19世纪前的中国;
-
唐朝大和三年,诗魔白居易写了一首《春词》。白居易的好友,诗豪刘禹锡随之赋一首婉曲新颖,别出蹊径的和诗,结果被收录到了《唐诗三百首》。
-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
-
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比较。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利用一种或几种事物所存在的共同特点来说明另一种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显得更具体,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例如《天体的来龙去脉》:“恒星无疑
-
楼雨沾云幔,山寒著水城。径添沙面出,湍减石棱生。菊蕊凄疏放,松林驻远情。滂沱朱槛湿,万虑傍檐楹。 作品赏析此下五章,皆属大历元年。楼雨沾云幔,山寒著水城。径添沙面出,湍减石稜生①。菊蕊凄疏放,
-
【注释】:史达祖曾为韩侂胄幕僚。侂胄当政时,起草文字的差使,大多由他来完成,得到重用。宁宗嘉泰四年(1204 ),韩侂胄欲谋伐金,先遣张嗣古为贺金主生辰正使,入金观察虚实,返报不得要领,次年(开禧元年,1205)再遣李壁(见叶绍翁《四朝闻见
-
孔文子 ① 之将攻大叔也,访 ② 于仲尼。仲尼曰:“胡簋 ③ 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止之,曰:“圉岂敢度 ④ 其私,访卫国之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