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之《刘克庄《贺新郎》》原文、鉴赏和赏析
刘克庄贺新郎刘克庄
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①?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试看取、当年韩五②。岂有谷城公付授③,也不干、曾遇骊山母④。谈笑起,两河路⑤。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⑥,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⑦。君莫道、投鞭虚语⑧。自古一贤能制难⑨,有金汤、便可无张许⑩? 快投笔(11),莫题柱(12)。
中兴四将图(局部) 【宋】 刘松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注释 ①“长缨”二句: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②韩五:指韩世忠,他是抗金名将,排行第五,嗜酒豪纵,人呼“泼韩五”。③谷城公:亦称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载,圮下老人传授张良兵书,曰:“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④骊山母:集仙传载,唐将军李筌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但不懂其中的含义,后来在骊山下遇到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经之义。骊山母又作黎山老母,是一位道教女仙。⑤两河路:指黄河南北。⑥登楼揽镜:谓人已经衰老而功业却未建立。唐杜甫江上:“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⑦冲梯:高梯。后汉书公孙瓒传:“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吾楼上,鼓角鸣于地中。”⑧投鞭: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⑨“自古”句:战国策秦策:“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⑩金汤:金城汤池,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中守睢阳的名将,后战死。(11)投笔: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投笔从戎,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12)题柱:喻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华阳国志载,司马相如初次入长安,离开成都时途经升仙桥,在送客观门柱上题词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是作者与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在王实之第三首唱和词中,曾流露出忧边之语,词人作此词以答之。
开篇点出国运衰微,社稷将倾的危险局面。南宋到刘克庄时,蒙古屡屡进犯,王朝已岌岌可危,但统治者却不思振作,摒贤弃能。这种状况令人悲愤万分,不禁要问何时才能像终军那样请长缨,缚住戎主。词人认为造成南宋衰弱局面的原因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有人才却不知道重用。“未必”即表现出这种观点。他提出要搜罗人才,就要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拘一格地任贤使能。当年人称“泼韩五”的韩世忠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起于行伍,既未得名师传授,也未得神仙指引,然而一经重用,却能在谈笑间破阵杀敌,成为一代抗金名将。因此即便没有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没有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只要用人得当,一样可以保家卫国。“谈笑起,两河路”写出了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下片联系自己的遭遇,既有身世之慨,又抒发了不甘平庸、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少年时代的词人就胸怀大志,无论是在棋盘上指点江山,还是在联句中抒发情志,皆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报国的热忱。然而如今豪情仍在,功业却终究一事无成。登楼远眺时,揽镜自照时,想到年华已经老去,而事机却屡屡被耽误,满怀的凄怆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从胸中涌出。词人对边境的局势一直牵肠挂肚,当他听说边城冲突又起,敌人大军压境时,内心充满了忧虑。前秦苻坚“投鞭断流”的威胁并非只是说说而已,从现今局面来看,边境战事对南宋极为不利。再次重申自己的主张,那就是重用人才。仅有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是不够的,还得有张巡、许远这样的敢死之士严防死守,才能抵挡敌人的进攻。情急之下,不由得发出了“快投笔,莫题柱”的呼喊。放弃个人荣华富贵的追求,而渴望为国捐躯赴难。
这首词大气凛然,慷慨激昂,对国情的分析精当确切,是人才论,又是战斗的请愿书。词中大量用典,却不显累赘,昂扬的斗志,报国的激情,使这首词颇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常迎春)
链接 古代官定的第一套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神宗时官定了中国第一套军事教科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七种,谓之武经七书,也称武学七书。北宋时北方边境战争频繁,军事时有失利。为培养高质量的军事人才,神宗元丰三年(1080),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校定此七部兵书,刊行于世,作为武学必修教材,武学考试按其命题。该书是先秦至唐代千余年间积累起来的最优秀军事论著的合集,集中了我国古代兵书的精华,其中最为杰出的几部,不但在中国军事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盛名。宋代把这些代表作合集,作为武学的官定教材,是中国古代军事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推动了古代军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七书集成刊行后,注家蜂起,著名的有:宋代施子美七书讲义、明代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清代宋墉武经七书汇解、夏振翼增补武经三字休注、鲁经武经大全标题会解等。始刊于北宋元丰年间,今存南宋至清代刊本十余种,其刊本之多亦可见在中国古代军事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论题解析 [解题]偶像(idol),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崇拜的对象。在我国,对一些人而言,五六十年代的偶像是雷锋、焦裕禄,六七十年代的偶像是红卫兵、张铁生,八十年代的偶像是
-
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
【名句】往见泰山乔岳 ① ,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
-
【名句】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智慧而言足可以察知,但是不能当机立断、果敢执行,这是一切事情失败的祸根。
-
古文·屈原列传 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
-
狐能化美女, 狸亦作书生。 谁知异类物, 幻惑同人形。 变化尚非艰, 操心良独难。 欲辨真与伪, 愿磨心镜看。 【赏析】 《古意》是崔致远回到朝鲜以后写的。诗歌用“古意”作题,意在以古讽今,用动物幻化
-
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
-
“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昌龄的诗句
王昌龄的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味着他不愿让蒙古骑兵跨越阴山进入中原。下一句是“铁衣远戍边关寒”,他描述了边关上的戍卫将士穿戴铁甲与敌人激战的艰辛。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安宁的忧虑和对战争的无奈。诗句通顺,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
1945年5月5日至21日在重庆召开。其中心任务是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准备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这个大会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继续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法西斯统治,拒绝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大会的另一个任务是动
-
注解:除了母系氏族社会之外,从古到今,在全球范围都是男权社会,男性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对男性的描写、刻画历来是主要方向,而对男性的歌颂,也代表了对人类力量的颂扬。
-
【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与译文]你用不着担忧前去的地方没有知心朋友,天下人谁还不知晓您的大名呢?这是作者送别著名琴师董庭兰时的赠诗,朴质豪爽,给朋友以极大的劝勉和鼓舞,于旷达之中